赵少康,台湾政坛和媒体圈的老面孔,最近抛出了一句挺有意思的话:“台湾只要随时都有十万名大陆游客,大陆就不敢打台湾。”
这话一出,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觉得有道理,有人觉得太天真。
赵少康是谁?
简单来说,他是台湾资深政治人物,也是知名评论员,曾经干过“立法委员”,还在1990年代当过台北市副市长,后来转战媒体,主持节目、写专栏,影响力不小。
他的政治立场偏向“蓝营”,也就是亲国民党那一派,对两岸关系一直有自己的看法。
他这话的核心意思是:大陆游客在台湾越多,大陆越不敢动武,因为游客在这儿就等于一种“牵制”。
说得直白点,他觉得这些游客能当“人质”或者“缓冲带”,让大陆投鼠忌器。
赵少康的个人背景和立场
要弄明白赵少康为啥这么说,先得看看他是个啥样的人。
赵少康1948年出生在台湾基隆,家里条件一般,后来靠自己考上台湾大学,学的还是电机工程,脑子挺好使。
毕业后他没老老实实当工程师,而是跑去搞政治,之后加入国民党,又当上“立法委员”,还一度被认为是国民党里的“明日之星”。
后来他跟李登辉闹掰,退出国民党,自己搞了个“新党”,走的是强硬的“统派”路线。
后来新党没混出太大名堂,他又转去做媒体,现在是中天电视台的常客,主持节目、点评时事,嗓门大、观点犀利。
赵少康的政治立场很明确:支持两岸统一,但前提是台湾得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不是那种一味舔大陆的人,也不完全排斥跟大陆打交道。
他一直觉得,两岸关系不能光靠喊口号或者打仗,得有点实际的抓手。
旅游业在他眼里,就是这么个抓手。
这次他说“十万大陆游客能挡住大陆动武”,其实跟他一贯的思路挺吻合:用经济绑住两岸,让战争成本变高。
不过,赵少康这话也不是没争议。他毕竟是个“蓝营”大佬,很多人觉得他这是替国民党站台,或者干脆就是在蹭热度。
尤其是现在两岸关系这么敏感,他这话一出,绿营那边肯定不乐意,有人直接开喷,说他这是“卖台”。
但不管咋说,赵少康敢这么说,说明他确实观察了两岸很久,也有点自己的想法。
大陆游客对台湾经济到底有多重要?
赵少康为啥盯着大陆游客不放?因为这帮人真不是小数目,对台湾经济影响老大了。咱们来看看数据和事实。
2010年到2015年这几年,是大陆游客赴台的高峰期。2015年,大陆游客人数达到418万,占台湾当年外来游客的40%以上。
那时候,台湾一年总共也就1000万左右的游客,大陆游客撑起了半边天。
2016年以后,因为两岸关系变差,尤其是蔡英文上台后,大陆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2019年只剩257万,2020年疫情一来,更是直接归零。
根据台湾观光部门的数据,2015年大陆游客在台湾的人均消费大概是230美元一天,比日本游客(180美元)和韩国游客(150美元)都高。
他们爱买化妆品、凤梨酥、茶叶啥的,台湾的夜市、饭店、旅行社都靠他们赚了不少。
2015年,大陆游客给台湾带来的观光收入大概是2000亿新台币,占台湾GDP的1%左右。
别看1%好像不多,但旅游业可是拉动就业的大头,饭店服务员、导游、司机这些基层岗位,都指着这钱吃饭。
大陆游客一少,台湾旅游业立马就蔫了。
2016年后,南部的高雄、台南这些地方,夜市生意差了一大截,很多小店直接关门。台北的101大楼附近,以前大陆团一车接一车,现在冷冷清清。台东、垦丁这些景点,也因为游客减少,日子不好过。
赵少康说的“十万名大陆游客”,按一天230美元算,每天能给台湾带来2300万美元收入,一个月就是7亿多美元,一年下来80多亿美元。
所以,赵少康盯着大陆游客,不是没道理。
旅游业不光是经济问题,还跟两岸关系挂钩。
大陆游客多的时候,两岸气氛相对缓和;游客一少,关系就容易紧张。他觉得,只要保持十万大陆游客常住,就能给台湾经济输血,还能让大陆掂量掂量动武的代价。
赵少康言论的政治含义
赵少康这话,表面上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政治味儿更浓。
他抛出“十万大陆游客能挡住大陆动武”,其实是在给两岸关系开药方。
他的逻辑是:大陆不敢随便打,因为游客在这儿,动武就得考虑误伤自己人的风险;台湾呢,也能借机喘口气,不用天天提心吊胆。
这话听着挺简单,但背后藏着不少算计。
不过,这话也有副作用。
绿营肯定不买账,他们会说这是“引狼入室”,把大陆游客当“人质”太天真,还可能惹毛大陆。
大陆那边要是觉得被挑衅,说不定反而更强硬。
更别提,如果真有十万游客在台湾,大陆万一真打起来,会不会管这些人的死活?
赵少康显然是赌大陆不敢冒险,但这赌注有点大。
前面说了,十万大陆游客一年能给台湾带来80多亿美元收入,对经济绝对是利好。
而且游客多了,台湾的饭店、夜市、景点都能活过来,基层老百姓日子也好过点。
从大陆角度看,旅游业对大陆经济影响不大,放人来台湾花钱,他们也不亏。但问题在于,现在两岸关系这么僵,大陆愿不愿意放人?
蔡英文政府又愿不愿意接?就算真来了十万人,经济好处是实打实的,可这钱能不能换来安全,谁也说不准。
政治层面,赵少康的设想有点理想化。十万游客在台湾,确实能让大陆投鼠忌器,毕竟“两岸一家亲”不是白喊的,打起来误伤自己人,舆论压力不小。
但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是“统一”,不是经济利益。
如果他们觉得武统是唯一出路,游客这点事儿未必能拦住。
更何况,现在大陆对台湾的宣传基调是“硬实力震慑”,放十万游客过来,反而可能被解读成示弱,跟他们的战略不太搭。
台湾这边也有问题。绿营占主导,他们对大陆的戒心重得不得了,赵少康这招在他们眼里就是“卖台”。
就算蓝营上台,想搞这事儿也得看大陆脸色,操作起来两头不讨好。
从军事角度看,十万游客能起的作用更小。
大陆如果真要动武,靠的是导弹、军舰、空军,游客在不在台湾,影响不了大局。现代战争讲究快准狠,误伤的风险肯定有,但不会是决定因素。
解放军要是下定决心,十万人可能就是“必要牺牲”,挡不住战略目标。赵少康把游客当“人盾”,听着挺唬人,但实际效果恐怕没他想的那么大。
倒是民意和文化这块,赵少康的点子有点盼头。
大陆游客多起来,两岸老百姓接触多了,误解可能会少点。以前大陆游客来台湾,很多人回去后都说“台湾人挺友好”,台湾这边也觉得大陆人没那么“可怕”。
这种民间交流,时间长了能软化对立情绪。
但这得建立在双方政府都愿意配合的基础上,现在这气氛,短期内不太现实。
结语
赵少康这话,归根结底是想用经济牌给两岸关系降温。
他不是真觉得十万游客能当“防弹衣”,而是想提醒大家:两岸不能光靠对抗,得找点实际的联系点。
旅游业在他眼里,就是个现成的抓手,既能让台湾赚点钱,又能给大陆点面子,还可能拖住战争的脚步。
但这想法有它的局限性。
经济联系确实重要,可现在的两岸博弈,早就不是钱能摆平的。大陆的底线是统一,台湾的底线是安全,两边都退不了步。
十万游客听着挺热闹,可真到关键时刻,挡不挡得住炮火,谁心里也没谱。
对台湾老百姓来说,赵少康这话值得琢磨。支持他的,会觉得这是个务实的和平路子;反对他的,会觉得太冒险,甚至有点卖台。
甭管咋想,这话至少抛出了个问题:两岸关系到底靠啥维系?是打打杀杀,还是做做生意?答案不好找,但赵少康的点子,多少给台湾社会添了点思考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