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也就是2015年,马英九的老师熊玠(James C. Hsiung)在美国纽约的一次研讨会上,公开对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建议:别再一味地给台湾经济让利了,得换个思路。他这话一出,当时就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熊玠不是一般人,他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知名学者,也是马英九在纽约大学读书时的导师。

老教授的观点简单明了——大陆光靠经济牌打不赢台湾的心,还可能被民进党拿来当筹码,反过来忽悠台湾民众觉得“抗拒大陆”也能换来好处。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熊玠的警告还真有点先见之明。



熊玠的洞见:2015年的警告

先说说熊玠这个人。他1935年出生在河南开封,后来随家人去了台湾,1958年跑去美国留学,196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拿了政治学博士学位,之后就在纽约大学扎了根,成了终身教授。

这家伙履历可不简单,他还当过美国卡特、福特和里根三届总统的私人顾问,尤其在中美建交和美国搞《与台湾关系法》的时候,出了不少力。马英九跟他关系也不一般,马英九在纽约大学读法律博士的时候,就是熊玠的学生,后来当了台湾领导人,熊玠也没少给他提建议。

2015年,熊玠在纽约参加一场东亚事务的研讨会,抛出了那番后来挺有名的言论。他说,大陆这些年对台湾的经济让利政策有问题,不能再这么盲目下去。当时两岸经济联系已经很紧密了,根据数据,2015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大概有700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的40%左右。



熊玠觉得,这么大的经济依赖,按理说应该拉近两岸关系,可现实却不完全是这样。他点了个关键:民进党把大陆的让利拿来当宣传工具,跟台湾民众说“你看,你不认大陆,大陆还得给你好处”,结果让不少人觉得“抗拒大陆”是门好生意。

熊玠还举了个例子,就是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那次抗议是台湾学生和民众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服贸协议),整整闹了24天,最后还真把协议给挡下来了。熊玠分析,这事儿说明台湾社会对跟大陆靠太近有抵触心理,担心经济上靠拢会变成政治上“低头”。

他建议大陆得改策略,别光想着用钱砸,得让台湾清楚一点:统一是大势所趋,不是“统不统”的问题,而是“怎么统”的问题——要么和平统一,要么武力统一。他的话听起来挺硬,但逻辑很直接,就是提醒大陆别让台湾老在中间晃荡。



为啥熊玠会这么说?除了他看到的两岸经济数据和太阳花学运,他还有个大背景:2015年正是马英九第二任期快结束的时候,两岸关系表面上还算平稳,但台湾内部对大陆的态度已经开始分裂。民进党那时候还没上台,但声势已经起来了,蔡英文2016年当选几乎是板上钉钉。熊玠估计是看出了苗头,觉得大陆得早做打算,不能老指望经济让利能解决问题。

经济让利的双刃剑

熊玠提到的经济让利,到底是啥意思?其实这得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那时候两岸关系刚有点缓和,大陆就开始用经济手段拉近跟台湾的距离。比如降低关税、鼓励台商投资、给台湾商品优惠政策等等。到了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这事儿更上了一个台阶。

2009年,两岸签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玩意儿让台湾商品进大陆市场方便了不少。根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5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从1140亿美元涨到了1300亿美元,贸易顺差也水涨船高。



这些政策效果咋样?从数字上看是不错的。台商在大陆赚得盆满钵满,两岸贸易额蹭蹭往上涨,经济上确实绑得更紧了。比如富士康这种大厂,靠大陆的订单和劳动力,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但问题也来了,经济让利这把剑有两面刃。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加深了,到2015年,大陆已经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另一方面,这种依赖没换来政治上的认同,反而让台湾内部的反大陆情绪有了新借口。

民进党是怎么玩这套的?熊玠说得没错,他们确实拿让利政策做了文章。比如太阳花学运的时候,反对服贸的口号就是“大陆用经济控制台湾”,把大陆的好意包装成了所谓的“威胁”。学运之后,民进党趁势宣传,说服了不少年轻人相信,跟大陆走太近会“卖台”。



结果呢,台湾民众对统一的认同感没涨,反倒是对“独立”的支持率慢慢爬高。根据台湾一些民调,2010年左右,支持统一的人还有20%多,到2015年已经掉到10%出头,支持“台独”的却从30%多涨到了40%以上。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直接冷冻。之后大陆开始收紧让利政策,比如2018年禁了台湾凤梨等农产品的进口,2021年又加了一堆水果。

贸易额虽然还在涨,但增速明显慢了。根据台湾自己的统计,2020年对大陆的贸易顺差是860亿美元,比2015年高,但考虑到疫情和全球经济变化,这增长不算夸张。经济让利这招,慢慢不灵了,正好印证了熊玠当年的警告:光靠钱砸,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养肥了对方的“反统势力”。



政策调整与两岸关系的演变

熊玠2015年那番话之后,大陆对台政策真变了。从以前的经济为主,变成了政治和军事双管齐下。自蔡英文一上台,两岸官方联系就断了,我们开始加码施压。旅游团少了,贸易限制多了,军机军舰绕台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比如2017年,大陆军机第一次飞进台湾的防空识别区,之后这事儿就成了常态。2021年10月,台所谓的“防务部门”说大陆军机那年进了台湾防空识别区快200次,创了纪录。

政策上,大陆也没完全放弃经济牌,但重点变了。2018年出了“31条惠台措施”,说是给台湾人到大陆读书、工作、创业开绿灯,但这回不是无条件让利,而是有针对性地拉拢个体和企业,想绕过台湾当局直接影响民众。



效果呢?有点,但不大。根据大陆官方数据,到2020年,有几千个台湾年轻人拿了这些优惠,但跟台湾2300万人口比,杯水车薪。反过来,台湾那边抵制得更厉害,蔡英文政府还搞了个所谓的“反渗透法”,说是防大陆“渗透”,其实就是卡这些政策。

军事和政治压力之外,大陆的口风也硬了。2019年,我们重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强调“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比以前的调子明显强硬。2020年疫情一来,两岸关系更僵。到2021年,军机绕台、舰艇巡航,再加上美国插手,台海局势成了国际热点。

熊玠当年说的“让台湾在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间选”,跟这几年大陆的做法有点呼应。政策调整后,台湾的反应也挺明显。



当年蔡英文这边是铁了心,喊着“维持现状”,但实际动作偏向“台独”,比如加强跟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合作”。台湾社会呢,分化更严重。根据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2020年1829岁的年轻人里,超70%支持“台独”,30岁以上的比例低点,但也有50%左右。反过来,支持统一的人跌到个位数,连10%都不到。

这局面跟熊玠的预判挺像。他当年就说,经济让利拉不近人心,大陆得摆明态度。可问题也来了,这么硬下去,台湾的反弹越来越强,尤其是年轻人,几乎看不到统一的希望。国际上,美国2021年卖了台湾66架F16战机,2022年又批了10多亿美元军援,摆明把台湾当棋子。两岸关系走到这步,熊玠的建议是看准了方向,但实践起来,难度比想象中大。

再说个数据,2022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破了1000亿美元,经济上还是离不了大陆。可这钱赚得越多,台湾内部越纠结,一边骂大陆一边靠大陆,统一的事儿却没半点进展。熊玠的警告应验了一半——经济让利确实不顶用,但换成压力为主,统一也没进一步。



回看熊玠十年前那番话,真有点未卜先知的味道。这几年大陆的政策调整,从让利为主变成软硬兼施,跟熊玠的建议不谋而合。可现实比理论复杂,台湾社会的变化、国际局势对中国内政的掺和,让这事儿变得更棘手。

现在两岸关系卡在这儿,经济上分不开,政治上合不拢。熊玠的洞见告诉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光靠经济或者光靠压都不行,得找个平衡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