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孔子所说,教育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因材施教,以个性为壤、环境为光,因为每个学子都是独特的种子——或喜荫蔽沉思,或需阳光竞放。因材施教是智慧农人的巧手,既为凌霄花搭起攀援的竹架,也为蒲公英保留飘散的远方;而学风环境则是无形的气候,当宽容取代苛责,协作消解对立,知识的根系便能在尊重差异的土壤中交织成林。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3栋307宿舍里,四位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专业的年轻人创造了"全员保研顶尖高校"的佳话。胡日臻圆梦北大,刘诗法投身中科院,王水超奔赴国防科大,刘翔宇迈入中科大,这些不同方向的深造选择,恰恰就是兰州大学对学生多元发展路径的包容与支持的最直接印证。



虽然达到了保研的“同归”,但这个过程确实非常地“殊途”,胡日臻在超算竞赛中摘得世界级奖项,刘诗法在开源社区贡献代码,王水超带领学生会团队组织校园活动,刘翔宇则在羽毛球场上挥洒汗水。这些看似迥异的成长轨迹,实则都扎根于兰大"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土壤。

当然,除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兰大也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提供了充足的舞台,既为学术科研搭建了ASC超算竞赛、校创国创等平台,也通过华为"智能基座"奖学金等产教融合机制强化实践能力,更在学生会、青联等学生组织里培育领导力。这种多维度的培养体系,让技术宅、竞赛达人、学生干部等不同类型的学子都能找到生长空间。



兰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尤其体现在对"非典型学霸"的包容上。王水超的逆袭故事最具代表性:当绩点不占优势时,学校认可他通过软件著作权、电子设计大赛等实践成果展现的专业潜力;当他为国防科大体检突击健身时,体测制度的弹性给予了追赶时间。这种评价体系突破"唯分数论"的窠臼,真正实现了"让每个优秀都有出口"。

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营造的集体生态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养分。307宿舍的"神仙氛围"并非偶然:课程资料共享、竞赛组队互助、模拟面试切磋,这些自发形成的成长共同体,正是兰大"第二课堂"育人理念的生动写照,这也是该校保研数据整体非常亮眼的主要原因所在。



四位学子带着各自的特质奔赴清北华五,他们的故事印证了当代高等教育的真谛,大学不是标准件的生产线,而是多元人才的孵化器。兰州大学正是通过打破单一评价维度、搭建多样成长平台、培育良性生态土壤,让怀揣不同梦想的学子都能绽放光彩。有人攀登学术高峰,有人深耕技术应用,有人投笔从戎报国,这些不同的选择轨迹,最终都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星辰大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