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期,科考榜上有名的考生面见圣上、参加殿试,荣获二甲三名的考生,仅凭姓氏便引起英宗皇帝注意。
英宗皇帝仔细看了看折子上的考生姓名,迟迟叫不出口,只得让身旁大臣解释,学识渊博的大臣看了一眼,说了个“陕”。
怎料就是这一生僻姓氏,让考生有幸获得英宗皇帝赐姓,从此平步青云,只是他的后人也被迫改了姓氏。
幸得英宗赐姓的考生
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彡茂”的考生,据说从小就有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街坊四邻都说他未来必能成大事,占卜的人也说他是做官的命。
然而,彡茂参加科举考试,竟然连初试都没有过,众人十分惊讶,他自己也备受打击,整日将自己关在房中,刻苦读书。
第二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彡茂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一举中了进士,拿了殿试二甲三名的好成绩,这才有幸面见圣上。
查看考生资料时,英宗皇帝连连点头,称赞上榜之人都是有才学的,可彡茂的姓氏太罕见,就连英宗皇帝也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只见英宗皇帝挥了挥手,召来大臣答疑解惑,眼看着英宗皇帝犯了难,大臣急忙解释道:“这一姓氏念‘shan’,与‘陕’字同音。”
解开疑惑的英宗皇帝并未震怒,而是一时兴起,指着彡茂说:“既然你的姓氏与‘陕’同音,那你以后就姓‘陕’吧!”
在当时,皇帝赐姓是天大的荣幸,彡茂不敢,也不会拒绝,他欣喜地接受了英宗皇帝赐姓,还因此成了户部主事。
彡茂为官数年,在外的名声一直特别好,他是个有志有才之士,为人正直又良善,所以才能屡屡升官,还坐上了知府的位置。
为了感念皇恩,也为了彰显家族地位,彡茂自己改为“陕茂”,子孙后代也都姓“陕”,一直没有改回来。
“彡”姓的起源
从“彡”字的形状,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这个字不仅像极了身体上的毛发,也像石头上花纹,画家作画时也会蜻蜓点水般画几撇。
因此,“彡”字有着多重含义,不仅可以指代身体上的毛发,还可以象征花纹,跟毛发相关的字,也是用“彡”做偏旁。
说到这儿,必然有人会好奇,难不成“彡”姓也跟毛发有关吗?其实不然,“彡”姓跟毛发没有任何关系,甚至“陕茂得以赐姓”,都是闹乌龙!
“彡”作为姓氏时,不应该读作“shan”,而是读作“xian”,替英宗皇帝答疑解惑的大臣,之所以弄混淆,是因为这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一个羌族部落叫“彡”,那时候的羌族人,有“以部落名为姓氏”的传统,所以该部落的羌族人都姓“彡”。
他们的部落在陇西,也就是如今甘肃定西一带,那里还居住着许多回族人,回族与羌族有通婚的传统,所以也有回族人姓“彡”,得英宗皇帝赐名的“彡茂”就是回族。
随着羌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文化、习俗和传统也在不断变化,甚至连“彡”姓都越来越少,如今更是罕见。
“彡”姓的历史演变
古代时期,我国存在着许多复姓,只是在不断地演变中,变成了单字姓氏,很多复姓变成单字姓,是为了方便。
“彡”最早就是复姓,既可以写作“彡且”,也可以写作“彡姐”,只是后人为了简单方便,将这一复姓改成一个完整的字,上面是“彡”,下面是“且”。
“彡”字作为姓氏时,之所以读作“xian”,而不是“shan”,是因为“彡”姓的写法,是经过了多次演变的。
由于古时的传播手段,都是通过手写,所以“彡”姓也有很多错误的写法,例如上面是“彡”,下面是“貝”。
说到底,“彡”姓不过是汉朝时期一个羌族部落的姓氏,本身人口就少,加上这一姓氏罕见又生僻,英宗皇帝不认识,大臣也不知晓正确读音。
更重要的是,不论是陇西一带的羌族还是回族,都受到汉族文化影响,在朝代变更的过程中,隐姓埋名或更改姓氏。
所以“彡”在演变过程中,字体越来越简化,使用“彡”作姓氏的人也越来越少,几乎只以偏旁形式出现。
“濒危”姓氏
在我国古代,改姓氏是很常见的事情,例如先秦时期,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长子有资格继承家族的姓氏,其余的孩子只能改姓。
到了皇权专制时期,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避讳皇帝皇后的姓名,还有一些家族为了躲避灾祸,不得不改掉姓氏。
皇帝皇后也会给对手改姓,例如武则天给萧淑妃改姓,雍正皇帝将兄弟的姓名改为满语中的“猪狗”。
他们之所以利用手中权力,给战败的对手改成难听的名字,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威严,震慑那些有异心的人,同时也是为了羞辱对手。
这些姓氏都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还有“黑”“毒”“死”等姓氏,被现代人嫌弃,也越来越少见。
究其原因,无非是人们觉得这些字的含义不吉利,这些姓氏的孩子很容易在学校遭到歧视,所以才会“濒危”。
两年前,还有一整个村的傈僳族人,因系统识别不出他们的姓氏,不得不将原本的“nia”姓,改成“鸭”。
在广大网友看来,改姓“鸭”太滑稽,可他们都是鸟氏族的后代,对鸟非常崇拜,还有傈僳族人改姓“雀”或“鹰”。
“彡姓人”也有同样的苦恼,因为“彡”这种生僻字,光是读音和含义,就能难倒一大片,实在不适宜作为姓氏出现。
最后,人们为了方便,摈弃了复杂的字体和读音,“彡”一类的姓氏被更换或替代,其实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参考资料:
光明网《那些被“流放”的姓氏》
中国新闻网《中国的“濒危”姓氏:“难”“死”被评最稀有姓氏》
光明网《将“鸭”姓改回“nià”姓,拢共分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