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称为“中国最贵女秘书”,年薪849万,年终奖1000万,50岁未婚的她,却活得比谁都洒脱。
在男性主导的商界,她用实力撕掉“花瓶”标签,成为万科集团力挽狂澜的“金牌大佬”。
她是一个将人生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的女人。
读书是唯一的“捷径”
1975年,朱旭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为她取名“旭”,寓意如朝阳般光明灿烂。
在当时那个年代,高考刚恢复,知识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朱旭的父母深知这一点,于是省吃俭用供她读书,小学时,她永远是教室里最早到、最晚走的学生。
中学时,朱旭成了全校唯一考上湖南财经学院经济系的学生。
1997年,当同学们纷纷挤进银行捧起“铁饭碗”时,朱旭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考研。
亲戚们摇头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朱旭对此置之不理,却埋头扎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管理学硕士课程中。
三年后,导师一句“你该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于是朱旭申请到了英国“志奋领奖学金”,她孤身一人踏上伦敦大学的求学之路。
在异国图书馆的深夜灯光下,朱旭啃完一摞摞砖头厚的专业书,用全额奖学金证明了中国留学生的实力。
回国后,朱旭仍未停下脚步,又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旁人眼中“读傻了”的二十年求学生涯,却让她手握三所顶尖学府的文凭,更练就了一双看透财报数据的“火眼金睛”。
放弃“金饭碗”
2006年,31岁的朱旭考入深圳税务局,这份工作让父母欣慰,体面、稳定,还能“顺便找个好人家”。
但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朱旭望着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突然觉得窒息。
注册税务师资格证考下来了,局长的秘书也当上了,可每天重复盖章、写报告的日常,让她想起伦敦教授的话:“真正的能力,不该被困在表格里。”
于是朱旭果断递上辞呈,母亲急得抹泪:“多少人求不来的铁饭碗啊!”父亲抽着烟叹气:“你都三十好几了......”
朱旭却笑着坦然的说:“我想试试自己到底能跑多远。”
于是她转身跳入商海,她选择的“试金石”竟是看似最不起眼的岗位,董事会秘书。
在国民技术公司,她第一次接触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
当别人还在研究如何端茶递水时,朱旭已能精准分析财报漏洞,当同行忙着应付董事会质询时,她已提前准备好三套应对方案。
短短三年,她的年薪从50万飙升至300万,猎头电话多到需要设白名单。
2016年,万科集团向这位“秘书界黑马”抛出橄榄枝。
面试时,董事长王石只问了一个问题:“你能接住万科的盘子吗?”
朱旭干脆的回答道:“接不住,我就不会坐在这里。”
万科的“定海神针”
入职万科仅一年,朱旭便迎来职业生涯的最大考验,创始人王石退休,集团内部派系暗涌,股价剧烈波动。
高层会议上,有人提议裁员止损,有人主张收缩业务,唯有她抱来半人高的财报:“万科负债率低于行业均值15%,现金流足够支撑三年转型。”
那段时间,朱旭每天只睡4小时,白天主持股东大会,用数据粉碎“万科衰落论”,晚上泡在战略部,推演上百种行业调控下的生存模型。
某次深夜,助理发现她对着镜子挤痘痘,忍不住调侃:“朱秘,您这是要颜值实力双在线啊!”她苦笑:“脸可以不要,报表不能出错。”
2018年房地产寒冬,她主导的“轻资产转型计划”让万科逆势盈利,董事会当场决定将她的年薪涨至849万。
庆功宴上,有股东举杯说:“朱秘的价值,比十个销售总监都高!”
她却摆摆手:“我只是把数字背后的真相说清楚。”
单身是选择,不是缺陷
年薪1900万、50岁未婚,这两个标签让朱旭成了舆论的“靶子”。
2019年,一篇“美女秘书靠潜规则上位”的帖子全网疯传。
记者会上,有人阴阳怪气地问:“您对大龄剩女这个词怎么看?”
当时全场屏息,朱旭却轻笑:“我倒是好奇,为什么没人问男高管何时结婚?”
私下里,亲友不是没给她介绍过对象,某次相亲,男方开口便是:“你赚这么多,婚后能辞职带孩子吧?”
她拎包就走:“我的人生计划里,没有妥协二字。”如今被问及感情,她依旧从容:“婚姻是选修课,我的必修课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活得漂亮,比嫁得漂亮更重要
朱旭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但行前路”这四个字,写尽了她50年的人生。
在读书最“不值钱”的年代苦学二十载,在三十岁“该安稳”的年纪孤注一掷,在男性丛林中用专业杀出血路。
当人们津津乐道她的薪资和婚恋时,她早已奔赴下一个战场,据说,她最近在研究元宇宙与地产的结合。
或许正如她常说的:“别人讨论你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而真正的人生赢家,根本没空解释。”
对于这位精英金融女,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