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6日,贵阳孔学堂“心香清明 情怀家国”2025(乙巳)年清明节传统文化活动举行。活动以“清明节”为根,“致良知”为魂,“屯堡家国600年”为脉,串联节气文化、心学思想与本土艺术,吸引3万余名市民游客到此完成“修身—齐家—报国”的精神进阶体验。
黔地声腔与东方曲韵的春日交响
清明时节的孔学堂,成为黔地文脉与中华文明的交响之地。作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与国粹京剧、侗族大歌同台竞秀,奏响了黔地声腔与东方曲韵的春日交响。地戏面具下的铿锵傩腔,京剧水袖中的千年程式,侗寨鼓楼畔的天籁之音,在此交织成一场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宴。
六百年前,屯堡将士戍守黔中,将忠魂热血铸成地戏铿锵。六百年后,地戏演员以戏载道,以武传魂,镌刻着家国记忆的非遗瑰宝屯堡地戏《杨六郎大战张彤》和《孟怀元攻打凤凰关》,在舞台上重现金戈铁马之势。头戴“脸子”、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这项深含历史与文化价值的表演艺术,以其别具特色的造型和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示着600年的文化历史,用戏曲的方式带着广大观众在刀光剑影中,重温屯堡儿女保家卫国的热血传奇。
屯堡地戏源于军旅娱乐。来自贵安新区高峰镇毛昌村鸡窝寨地戏队的13名演员,用铜锣激荡、木刀翻飞的表演,将军事仪式感与戏曲艺术性深度融合。“这是我第一次在孔学堂跳地戏,很兴奋。我是一名语文老师,面对孔子像的时候,感到很神圣,能来这里表演杨家忠君爱国的故事,传达爱国主义精神,我觉得很有意义。”演员韦明阳道出了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当代价值。
侗族大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独特演唱方式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4月6日,“侯丹梅工作室2025年春季教学计划”与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侗族大歌舞台表演人才培训”班的跨界教学成果展演空降贵阳孔学堂。来自贵州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以及全国各地的30名侗族大歌学员通过寻找中华美学的共通基因,进行文化“破界重组”。
“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京剧《贵妃醉酒》选段以杨贵妃的春日独酌为背景,京剧演员们把梅派艺术的典雅与戏歌的诗意完美融合,柔美中带着淡淡的怅惘;京剧《天女散花》以长绸舞象征“散花度众”,传递祥和与智慧;“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句唱词道出文人风骨与家国大义,一曲《空城计》是中华智慧与家国担当的千古绝唱;《战宛城》更是以独具特色的“踩跷功”,赢得满堂喝彩。
与之呼应的是联合国非遗侗族大歌的创新实践:牛腿琴弹唱《想情郎》以木叶声勾勒相思,《三个腊汉吹笛在山巅》将古老情歌改编为青春交响,国家艺术基金培训班的30名学员更以多声部和声实现“无指挥的默契”。
一场从指尖抵达心尖的精神迁徙
今年清明活动在传统仪轨与现代哲思的碰撞中展开一场精神寻根之旅,用清明节习俗作根基,阳明心学当灵魂,把心学智慧注入民俗肌理——
“春信寄思”环节以墨痕丈量思念的深度:游客执笔手书心学箴言,或将对故人的追忆凝于寄思卡笺纹,或将远方的牵挂托付邮筒,让慎终追远与精神觉醒在方寸纸笺间同频共振。“墨契心学”则让《传习录》经典跃出典籍,参与者临摹相关语句制成流苏书签,当各样的笔迹随春风摇曳,思想完成从纸间到心田的迁徙。簪花体验区更以“簪彩映心”为媒,令佩戴春花的市民在镜前驻足自观,借草木荣枯体悟“心外无物”的深层哲思。
阳明文创专区以“日用即道”为理念,将龙场悟道的玄妙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美学:镌刻“知行合一”的竹骨伞撑起知行天下的气度,汝窑品茗杯上的心学印章倒映格物致知的光华,香薰、手账等雅物更将“省察克治”的修心法门化作日常仪式。当观众摩挲着文创器物上的阳明手迹,五百年前的心学智慧正以物质形态完成当代转译。
原创舞剧《王阳明》用肢体重构思想史的关键瞬间:演员通过“寻道-悟道-证道”三幕叙事,在刚柔变幻中具象化“心即理”的觉醒,在贵州山水间演绎“事上磨练”的生命突围。哲学意象的时空对话,更让观众在审美震撼中领悟心学的当代价值。
民俗体验区以手工激活文化记忆,“纸鸢绘春”让亲子共绘图案,飘摇丝线串起古今踏青意象;“非遗共守”中,叮铃作响的苗银和蜡染图腾组成装饰成现代冰箱贴,一张一合间完成民族技艺的跨代传承。从风筝线端的云端书写到工作台上的微观造物,传统文化通过躬身实践获得新生。
当屯堡地戏的铿锵傩腔与原创舞剧的现代肢体对话,当阳明心学化作指尖书签与空中纸鸢,当京剧的程式化表演遇见侗族大歌的自由和声,贵阳孔学堂“心香清明 情怀家国”2025(乙巳)年清明节传统文化活动完成了文化基因的当代转码。这场3万余人参与的精神盛宴证明:传统文化不是陈列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江河——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破界,方能永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记者 舒锐/文 张晨/图 赵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