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舞蹈艺术的魅力,横跨几千年的时空,从古至今依旧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芒。
如今社会中,古典舞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而学习不同时代的舞蹈特征,又是古典舞学子的必修课。
其中,秦汉时期的乐舞,兼具丰富多彩和美观大气等特征,是不少舞蹈从业者的心中首选。
秦汉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人民群众刚刚经历战乱,普天之下百废待兴,安定的生活成为了大家最大的心愿。
在这一新旧社会意识形态交替的背景下,乐舞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质,从整体的艺术表达手法再到舞蹈的中心情感,都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质。
秦汉时期,乐舞到底有着怎样的赏析内容?它是一门高雅艺术,还是真正走向民间的大众艺术?
华丽大气,兼容并蓄
乐舞作为古代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春秋战国时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类学说的代表人物粉墨登场,与统治者之间互通有无,掀起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高潮。
文化代表着国家的软实力,虽然古代社会没有软实力这个概念,但这一道理适用于每一个发展阶段。
舞蹈,恰恰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融合了时代的发展特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民风相对含蓄的诸侯国,其乐舞也大多以温柔飘逸的动作为主,配合清雅的音乐,配合舒缓的节奏,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舒适感受。
但是在民风相对开放的国家,乐舞又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质,舞蹈演员的动作更加灵活,肢体的表现也更加大胆,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观众的心尖上。
绚丽多彩的乐舞,给整个时代增加了更多非同凡响的色彩,也让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精彩的点缀。
乐舞的显著化风格,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来了个极速转变。
众所周知,秦朝是个专制主义不断增强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想要把国家权力牢牢掌控在中央,又把中央的权力收归到自己手中。
秦始皇推行意识形态的统一,包括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为的都是这个根本目的。
在迅速统一的大背景之下,乐舞随之作出调整,它既能够适应统治阶层的政治需要,又能够满足老百姓对自我心理的倾诉。
经历了多年的战火,深受战争伤害的老百姓早已经厌倦了纷争。
他们渴望国家统一,但这一愿望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所以他们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歌舞等艺术表演之中。
他们关注乐舞,也推动着乐舞的发展进步。
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老百姓的需求代表着商品的市场,而乐舞的设计环节则与商品的生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生产过程需要为市场服务,所以老百姓的需求发生转变,希望能看到与秦朝统治风格相适配的舞蹈时,乐舞则更加和谐,更加大气。
秦朝时候的乐舞,舞蹈演员们通常会穿着与政治主色调相关的红色或者黑色服饰,所有头发盘成发髻,脸上的妆容也更加华丽。
他们在舞台上,动作大开大合,神态保持着庄重,行动上又极其一致,细节处甚至还能与舞伴匹配得严丝合缝。
一群人在跳舞,从动作上看却又像一个人在跳舞,一个人的舞蹈动作,从更大的格局来看又可以引申至群体,真正的和谐,莫不如是。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我们能找到关于秦朝乐舞的有限记载,凭着这些略显浅薄的资料,西安的博物馆曾试图还原真实的未经改良的秦朝乐舞。
若感兴趣,可以从为数不多的视频中感受其魅力。
大气而华丽,这是乐舞给人的第一印象,和谐而沉稳,这是乐舞对时代特征的适应。
到了汉朝,以乐舞为代表的上层建筑,迎来了更高水准的进步。
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人民群众不再关注争权夺利之事,他们把重点放在生活本身,他们热爱生活的细节,热爱每一种能够表达生活的艺术。
乐舞,自然也逃不过群众的关注。
由于国家的元气在一点点恢复,乐舞的丰富形式也在逐渐恢复。
演员们的表演更加贴近生活,与舞蹈匹配的音乐也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千个观众,能够从同一场乐舞当中,读出一千种不同的意味,这也正是优秀艺术的魅力所在。
汉武帝统治时的汉朝巅峰,乐舞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每一步虚虚实实,又轻巧又灵动,好像带着自然精灵一般的魅和美。
与天道相合,与天人合一的理念呼应,与政治特色匹配,这也是乐舞的原则,说到底,一切改变,都是因为政治在改变。
从乐舞的表演方式中,人们能够看到儒学体系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与儒家学说的观点相吻合的动作和节奏,都在乐舞中有着完整地保留。
以舞蹈代表思想,以思想沟通政治,以政治推动舞蹈,单线循环,构成了一个圆圈的缘分。
除了华丽大气的风格之外,汉朝乐舞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融合了少数民族舞蹈特色,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丝绸之路的运用,中原王朝和西域少数民族的沟通逐渐增多,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西域的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他们的舞蹈会更加奔放,更加具有野性,从某些特定的角度上来看,一些舞蹈动作与野兽生活的动作颇为相似,当地的民众,会从大自然中汲取舞蹈的灵感。
受到其感染,中原的乐舞也渐渐往豪放的方向突破,人们观察生活,观察每一种动物,致力于将一切富有灵性的因素融入到舞蹈当中去。
因此西汉中后期,乐舞既有着中原民族的大气内敛,又有着少数民族文化的自由自在。
两者结合,犹如天作之合,共同修饰着一个艺术领域的枝丫。
广为流行,种类繁多
秦汉乐舞,尤其是汉朝时期的乐舞,从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内部,走到了具有烟火气的群众中间。
上层阶级喜爱乐舞,因此助推乐舞的发展创新。
以汉武帝刘彻为例,他的文采,常常被他的政治才能所覆盖,抛开皇帝的这层光环来说,他也是一位极有才情的文人雅士。
他很喜欢汉赋,也非常热衷于将乐坊呈上来的曲调分门别类地配对,让他的汉赋具有更高的可传唱性。
在此过程中,汉武帝搭配好的成果,往往会被应用到乐舞的编排工作,他的成果,会通过舞蹈表演得以展现。
他不仅会尝试自己创作,还会搜集著名的文人墨客写下的代表作,每一篇文章,都有可能给他新的灵感。
皇帝对乐舞的热衷,带动了整个贵族阶层对乐舞的追捧,毕竟直白一点来说,而皇帝,也成为了艺术领域的风向标。
自上而下的社会影响力,总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从皇帝开始,贵族阶层,集团,卿大夫集体,普通的老百姓,都对乐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能出入宫廷,下能与民同乐,乐舞的实际价值,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其应用范围,也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广泛。
宫廷宴会,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应用场合。
不管是皇帝本人的家宴,还是皇帝在节假日宴请群臣,又或者是庆祝大将军凯旋,乐舞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与乐舞表演的人士,大多来自汉朝特有的音乐机构,教坊司,有的人从出生之日起,身上就带着乐籍。
皇宫,是他们固定的表演场所,王公贵族的府宅,也是他们常去的地方。
鲜为人知的是,军营当中,乐舞也常常出现。
其实最开始,乐舞并不是一项艺术,而是一种竞技运动,常常在军营出现,用以提升士兵的身体素质。
经过时代的演变,乐舞的性质也逐渐发生改变,不过它在军营当中的特质,却被军人们保留了下来。
军中乐舞更加具有力量感,战士们的动作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给人一种军事训练的肃杀感。
既然在军营当中会出现,那么战争开打之前,乐舞也少不得发挥作用。
在古代社会,战争就像祭祀一样,是关乎国家命运的特大事件,军队开拔之前,朝廷通常会组织乐舞表演,为战士们增加士气。
这类型的乐舞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军事动作,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有一定的体现,而且舞蹈队形的变换,还暗合着军中阵法的变换。
对这些军事要素格外熟悉的战士,看到乐舞表演,一定会产生共鸣。
战前乐舞的目的,自然就能达到。
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或盛大、或灵动、或质朴的乐舞。
时代见证,传承延续
在那个没有媒体,没有照片和影像记录的时代,秦汉的老百姓通过自己的方式,留下了关于乐舞的痕迹。
虽然无法照相,但他们会作画,每一次宫中召开宴会,每一次祭祀,每一次战争开始前的动员,乐舞表演之时,都会有专业的宫廷画师等待在一旁,活灵活现地复制最有趣的场面。
至于民间百姓,天大地大,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画布。
山东当中的石壁,房子的外墙,大自然随处可见的石头,都被他们印刻了关于乐舞的痕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艺术,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智慧。
秦汉时期是乐舞发展的黄金时代,东汉覆灭,魏晋南北朝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乐舞便迎来了毁灭性地打击,隋唐之后,它也被更为独特的舞蹈艺术所取代。
但不可否认,后来的大唐宫廷舞蹈,宋朝舞蹈,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乐舞的影响。
技巧,音乐,步伐,节奏,这些舞蹈的必要之物,都在一直传承下去,如长河般永不止息。
结语:
乐舞的发展历程,其实正契合了秦汉这两个封建王朝的发展历程。
乐舞的特色,比如丰富多样,比如华丽大气,比如民族融合,这些都被镌刻在史册当中。
这一段关于乐舞的记忆,永远不会从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消失。
参考资料:
《史记》
《中国古代艺术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