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凌朗
编辑| 汪戈伐
图片来自企业网站
3月31日,华侨城A披露2024年年报并召开线上业绩说明会。报告显示,这家曾经年赚百亿的标杆房企陷入持续亏损的困境:2024年营收544.07亿元,同比下降2.40%,归母净利润亏损86.62亿元,较上年增亏33.42%。
要知道,这已是华侨城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2022至2024年分别亏损109.05亿元、64.92亿元和86.6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260.6亿元,创下文旅行业亏损纪录。
作为"文旅+地产"模式的开创者,华侨城曾引领行业发展。然而伴随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这一模式正遭遇巨大挑战。
一方面,地产销售断崖式下滑,房地产板块签约销售额263亿元,同比下降41.4%;另一方面,文旅项目需要持续投入,2024年旗下景区游客人次下滑至8081万,同比减少13.7%。
在债务和融资方面,华侨城也面临重大压力。截至2024年底,有息负债总额达1304亿元,其中短期债务约404亿元,占比31%,而货币资金仅134亿元,现金短债比仅为0.33。
双主业同时探底 华侨城的商业模式似乎需要改变了。
华侨城的盈利模式曾被业内称为"以房养园"——利用文旅项目带来人气,提升周边地产价值,再以地产销售利润支撑文旅投资。
这种循环曾带来高额回报,2018至2020年间,华侨城连续三年净利润超百亿。然而,这一模式在当前房地产寒冬中遭遇严峻挑战。
从年报数据看,华侨城地产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21.86%急剧下滑至2023年的11.54%,2024年仍维持这个水平。
仔细分析,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一二线城市项目去化周期延长,企业被迫降价促销,叠加土地成本、建材人工费用上涨,项目结转毛利率同比下降,直接压缩利润空间。
华侨城的文旅板块同样不乐观,2024年文旅综合业务毛利率降至14.34%,与2021年的32.36%相比,四年累计下滑18.02个百分点。
虽然华侨城布局了北京玛雅海滩水公园、深圳前海欢乐港湾等新项目,但重资产、长周期的运营模式导致成本高企,面对消费降级趋势,客单价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财务成本进一步加剧了华侨城的困境,2024年财务费用飙升至38.21亿元,较上年增加24.3%,已连续四年攀升。
从融资结构看,非银行类贷款平均融资成本4.41%、基金融资6.00%,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全年财务费用支出预计占亏损额的4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华侨城的扩张节奏已经明显放缓。2024年全年暂停了土地获取,与2023年获取4宗土地、支付约72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华侨城地产2024年亏损30.18亿元,比上一年的13.16亿元扩大了近17亿元;上海华侨城也出现了4.39亿元的亏损。种种迹象表明,"文旅+地产"的商业模式需面临根本性调整。
面对严峻形势,华侨城启动了一系列自救措施。
从2023年起,华侨城加速出售资产,包括上海宝格丽酒店、深圳艾美酒店等优质资产,2024年进一步转让昆山康盛、江苏融德等公司股权。
市场信息显示,华侨城对部分文旅资产实施连续降价方案,如云南文产100%股权挂牌价在一个月内三次降价,从0.46亿元降至0.31亿元,降幅达32.6%,显示出资金回笼的紧迫性。
今年1月,华侨城因子公司云南华侨城实业4200万元债务逾期被推至风口浪尖。该子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235.45%,净资产为-14.25亿元,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
虽然最终债务展期至2025年底,但这一事件成为华侨城经营状况的重要缩影,可见我们之前的文章《》。
华侨城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自2018年起,公司发起多次声势浩大的华侨城文化旅游节,全国数十个城市、上百个旅游项目联动,推出花橙旅游卡和在线商城"花橙旅游",试图形成"品牌+会员+平台"的轻资产模式。
在产品创新上,继"欢乐谷"之后,华侨城尝试研发多种可复制的产品形态,如融合生态加主题乐园的"东部华侨城",定位亲子娱乐的麦鲁小城系列,以及融合文商旅的欢乐海岸系列。
值得肯定的是,华侨城在现金流管理方面表现不错。2024年公司经营性净现金流达到53.62亿元,同比增长56.67%,连续第二年保持正值。通过"631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平均融资成本从年初的3.89%降至3.62%,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成本结构。
华侨城的困境是传统房企转型的缩影,短期来看,公司需要继续盘活资产、重组债务以稳定现金流。
长远来看,华侨城仍需要重新考量商业模式,打造真正有吸引力的特色产品,降低对地产输血的高度依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内容沟通请联系: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