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舰载攻击-11采用飞翼式无尾布局(类似美国X-47B)可大幅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结合机身表面的吸波涂层和锯齿状舱门等细节处理,其隐身性能可能达到与B-2轰炸机类似的水平(RCS约0.01平方米以下),适合穿透敌方防空系统;
近期,随着福建号航母的第七次试航,新型舰载攻击-11(折叠翼)也进入试飞期:它已经在航母上起降成功,目前的试飞估计是测试新型武器和折叠翼机体结构的融合;
现代隐身无人机为减重和增强隐身性能,普遍大量使用复合材料。参考美国X-47B(复合材料占比约40%)和B-2轰炸机(约50%),攻击-11的复合材料比例可能在40%-50%之间,具体取决于机身结构强度需求和成本控制。
作为舰载机,攻击-11舰载机需在高盐、高湿、强振动的环境中长期部署,隐身涂层的耐腐蚀性、机身材料强度要求极高;可能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和纳米级隐身涂层技术,结合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
攻击-11航程介于2,000-4,000公里(取决于是否空中加油),载荷能力或在1-2吨之间,可携带精确制导弹药(如小型滑翔炸弹、反辐射导弹)或电子战吊舱。参考陆基版“利剑”无人机,其改进型可能通过优化气动和动力系统进一步提升载弹量。
隐身无人机通常采用亚音速巡航以平衡隐身和航程需求,攻击-11的巡航速度可能在0.6-0.8马赫(约700-90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约12,000-15,000米,适合长时间高空侦察或隐蔽突防。
攻击-11可能配备先进的人工智能(AI)任务规划系统,支持多机集群作战或与有人机(如歼-35)协同,担任“忠诚僚机”角色,执行目标分配、干扰掩护等任务。
攻击-11采用无尾飞翼布局(类似美军X-47B),虽隐身性能优异,但气动控制复杂,尤其在航母起降时需应对湍流和甲板运动;通过人工智能(AI)飞控算法优化,结合推力矢量技术或气动舵面冗余设计提升稳定性;舰载机需短距起降能力,可能要求高推重比发动机,而隐身设计限制了进气口和尾喷管布局;改进国产中小型涡扇发动机(如WS-500系列),优化进气道设计以平衡隐身与推力需求。
攻击-11的自主起降与舰机协同面临挑战:自主起降需高精度导航(如激光/光学助降)、实时甲板状态感知,以及与航母指挥系统的无缝对接。中国可以应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雷达、红外、视觉)、AI自主决策算法,并通过电磁弹射/阻拦系统(如福建舰技术)辅助;
攻击-11采用飞翼布局,其气动设计高度一体化,传统折叠翼(如歼-15的机翼折叠)可能破坏隐身外形和结构强度,增加机械故障风险:中国可以通过优化机翼展弦比,在不折叠的情况下减少甲板占用空间。例如,X-47B的翼展约19米(折叠后约9米),但实际未采用折叠翼,而是依赖航母空间管理;若必须折叠,可能采用内嵌式铰链或伸缩结构,但会牺牲部分隐身性能。此外,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可弹射更重、更大的无人机,可能降低对折叠翼的需求。
目前,服役的攻击-11可能未采用折叠翼,而是通过飞翼布局的紧凑设计直接适配航母甲板。若未来部署于更小型航母(如076两栖攻击舰),则需重新评估结构设计—折叠翼型号将会加速测试和列装;
舰载攻击-11(折)是否具备自主起降能力呢?从公开信息及国际同类装备(如美国X-47B)推断,攻击-11极可能具备自主起降能力:它可以获得高精度差分GPS/北斗导航与甲板激光定位系统融合的支撑;采用视觉识别系统(如甲板标记跟踪、着舰区动态监测);飞控AI实时调整姿态以应对航母纵摇/横摇。
它的自主起降可减少对甲板人员的依赖,提升战时出动效率,并降低操作风险;
攻击-11(折)若成熟部署,将推动中国航母编队向“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转型,可能承担以下任务:
1. 前沿侦察、电磁压制;
2. 高风险区域精确打击;
3. 有人舰载机(如歼-35)的“忠诚僚机”角色:搭配新质空战导弹和电磁吊舱
尽管如此,舰载攻击-11(折)仍需验证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可靠性,以及对抗强敌电子战/反隐身手段的能力。
攻击-11(折)的技术突破体现中国在隐身无人机、AI飞控和舰机适配领域的快速进步。尽管具体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其设计目标显然是实现高度自主化与舰载实战化,未来或成为改变海战规则的关键装备。
(文章基于公开信息与技术逻辑推导,具体性能需以官方披露为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