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跟陆地机场一样大,航母上面的舰载机不需要弹射就能起飞了!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那不是更酷?

为什么不造一艘现实版的诺亚方舟?

有了这艘巨大无比的船,一旦遇到灭顶之灾,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利用它逃生,保留人类文明的珍贵火种!



答案是,这不可能!

实际上,咱们今天想到的,没想到的,前辈们都想过了,还做了突破极限的尝试,结果都没有成功。这里涉及一个极限问题,就是人造漂浮物的极限。



建造航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就拿老美的福莱斯特号来说吧,他是全世界第一个有“超级”称号的,第一个采用蒸汽弹射,第一个可以搭载喷气式飞机。他的空舱排水量有6万吨,也就是装备齐全的空舰的重量,这就相当于,打造一艘福莱斯特号大概需要6万吨钢材。



请注意,这些不是一般的钢材,而是特种钢,尤其是建造甲板所用的特种钢,那绝对是优中选优,为啥呢?舰载机重量达二三十吨,起降时还会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更刺激的是,喷气式飞机起飞时,会产生上千度的火焰,这些都对甲板钢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常来说呢,一国的特种钢产量能占普通钢材的两成,如果想搞加长版航母,那特种钢的需求就会暴涨。从专业角度讲,航母的长和宽的比例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一艘航母长是8米多,宽就是3米左右。这有啥讲究呢?长与宽的比例越大,航母遇到的阻力就越小,宽度越大,航母的稳定性越好,抵御风浪的能力越强。



如果造一艘超级大航母呢?目前,最大的航母是老美的掌上明珠,福特号。舰身造价130亿美元,如果把他加长,原来飞行甲板长330米,增加一倍到660米,增加后的宽度就是76米,在保持航母机构不变的前提下,体积就增加了3倍多,这样一来,建造用的钢材数量就会飙升。



到什么程度呢? 660米的福特号造价达到390亿美元。要知道,2022年,老美海军的整年装备研发预算也只有760多亿美元,好家伙,一艘加大版的福特号就用去了一半儿!

那要是像陆地机场一样长呢?陆地机场长度是2800米,照此算,建造一个跟陆地机场差不多长的航母,得用多少钢材?造价得多大?得花多长时间?这些都难以想象!



大家都听过诺亚方舟吧?有没有造一艘现实版诺亚方舟的奇思妙想?这能是现实吗?不可能的。为啥呢?因为超过人类造漂浮物的极限了。目前,世界最大的舰船是日本住友重工打造的运输船,海上巨人号,长450米,排水量是26万吨。 这个超级运输船的速度非常慢,最快也只有每小时30公里,能比公交车快一点。这个庞然大物要想来个180度调头,那得有3公里的活动半径!天气好的时候还好,遇上风浪大的天气,这个海上巨人很容易从中间折成两半儿!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舰船之所以能在海上漂浮,是因为有浮力。但是有海浪的时候,舰船不同位置,浮力并不相同,有的地方没入水中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没入水中更多的地方向上的浮力更大,没入水中少的地方向下的重力更大,这一上一下的扭力,就容易把舰船扭断了。



当然,航母是否真的会被扭断,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材质,材质足够坚硬,就不会折断,这也是科技挑战;另一个是长度,目前的科技水平,超过400米,折断的风险就非常大了。像日本的MOL Comfort号货轮,长322米,航行时就折断成两半儿了,他是历史上被海浪斩断的最大货轮。所以,在材料科学没有突破的条件下,400米成了舰船长度极限值,也是人造漂浮物的极限。



当然,咱们的前辈们也一直在琢磨如何突破极限,突破肯定需要灵感,是啥呢?冰山。北冰洋上漂浮着一座座冰山,几百米、上千米都有,在上面装上推进器,那不就是冰航母吗?这个奇思妙想,就是一个叫杰弗里·派克的英国人想到的。后来得到官方支持,他就领着团队投入到冰航母的研发当中。



不过,随着研发的深入,冰航母的问题越来越多,像结构问题一直没解决,而且造价巨大。派克团队先做了一个小模型,据他们估算,如果把模型实现为长度是660米的超级大航母,造价会比全钢打造的航母还贵!耗费的材料,也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单是一个制冷装置用的钢材,就比全钢造的舰船还多;另外还有木材,1艘要用去4万吨,英国海军直接怒了,说这个冰航母项目会击垮英国造纸业!



这个备受期待也饱受争议的冰航母项目,最终也没搞成。这是人类突破极限,造超级大航母,最著名、也是最后的尝试!

咱们都听过万有引力,受他影响,绝大多数物体,包括航母,大小都有极限值。如果跑到外太空,是不是就没有限制了呢?人造飞船是不是可以无限大?这又是一个奇思妙想,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前面讲了,派克先生造冰航母,最终失败了。实际上,这个项目是二战期间上马的,当时英国海军被德军U型潜艇的群狼战术压制,损失惨重。英国人坐不住了,急于找到一种力克德军潜艇战术的武器,尽快扭转战局,派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搞冰航母研究的。

二战期间,英国被德军U型潜艇的群狼战术搞得欲哭无泪了,折损了很多舰船。仅1942年11月,就被击沉了140多艘志愿船,丘吉尔急得直跳脚。他得知派克的冰航母计划可以对付德军潜艇,立即表示欢迎。有了高层的支持,派克开始投入研究。



派克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冰的表面太平滑,不合适做飞机跑道。怎么解决呢?因纽特人给了派克灵感,用14%的木屑跟水混合,然后冷冻成冰,这种特质冰块,堪比水泥加钢筋,不仅坚固,而且密度更小,产生的浮力更大。这个冰块被成为“派克力特”。



测试派克力特坚固性的时候,还发生了惊险的插曲。在丘吉尔和海军司令的见证下,有人拿着枪朝普通冰块和派克力特各开了一枪,普通冰块直接被子弹击碎,而派克力特只出现一个小坑,子弹被弹回射向人群,结果打穿了海军高层的裤腿,打在了墙上。这个有惊无险的插曲更坚定了丘吉尔的信心,派克的冰航母“哈巴谷”项目正式上马。

不过,这个项目一直不太顺利,除了前面说的,冰航母自身诸多问题无法解决,老美加入后搞了不少事情,也使得研发困难重重。先是把与之有过节的派克踢出团队,之后又提出更加严苛的条件,像哈巴谷相当于浮动的岛,航程达到11000公里,能承受史上最大风浪;能搭载重型轰炸机,也就是飞行甲板长610米;能抵御鱼雷,也就是外壳厚度至少是12米;还要具备转向功能,也就是方向舵长30米。

新负责人越听脑门子汗越多,实际上,派克离开后,研发团队再没有新进展,一直停留在派克的那个长18米的小模型上。



后来,英军找到克制德军潜艇的办法,一个是获得葡萄牙政府同意,可以在亚速尔群岛狙击德军潜艇;另外,舰载机有了远程油箱,航行时间更长,航程更远,潜艇的威胁大大减弱了。因此,一直难产的冰航母项目最终被叫停了。

从现代化战争看,航母讲究的是机动性,造太大速度慢,表面积又大,用轰炸机就可以炸沉。

前面讲了,长度超过400米的舰船,就有被海浪折断的风险,一个有力实证就是日本MOL Comfort号货船。大家可能有很多疑问,MOL号断裂成两半儿,是不是有什么别的隐情?途径海域会不会有什么突发情况?说起来,确实另有隐情,不过不是突发情况,而是巨大丑闻。下面咱们就详细说说。

2008年,一艘MOL号货轮满载货物,驶离新加坡,前往沙特吉达港,结果在阿拉伯海海域断裂成了两半儿。事发时,虽然货轮是满载状态,但当时海上风力7级,波高6米,风浪实在算不上大,按理说根本够不上威胁。那是啥原因呢?



MOL号制造商三菱重工调查之后给出结论,说使用方三井商船没有按标准规范运行,闯进了风暴区。三井商船可没听三菱重工一面之词,他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货轮采用了HTS47钢材,问题就出在这种钢材上。

这种高强度钢的突出优点是,纵向的屈服强度很厉害,但他的横向屈服强度不够。这个短板导致MOL号在受到侧向海浪冲击时,船体中部直接被一上一下的扭力折断。



三菱重工也是这种钢材的开发者,因此,这个结果直接指向他,在设计时,他没有对钢材的屈服强度进行严格的核验。

只是三菱重工一家公司如此吗?当然不是!后来,又曝出了神户制钢所数据造假。日本的冶金行业的造假丑闻不断,工匠精神的滤镜碎了一地!一艘货轮引出了行业丑闻,日本也是无与伦比了。为什么不建造跟陆地机场一样大的航母?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