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有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路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渐进性构建完整的科学体系,环环相扣,缓急相济,循序渐进。

向世界讲中国故事要入耳入心,就得循循善诱,引人入胜,遵循“接触—了解—认同—内化”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先感性后理性”的传播策略,“由浅入深”设计故事内容,剥茧抽丝,条理化中国故事的内涵,层层递进讲出去、讲进去。只有这样讲中国故事, 通过文化展示,阐释中国价值观,进而实现理念共享的科学渐进模式,才符合文化适应渐进理论,符合听故事人的心理接受预期,以共情实现共性,从量变到质变,润物细无声,中国故事的影响力才会持续、稳定。

渐进传播是科学,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从短期到长期,从个体到群体的传播。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要按照“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顺序,选择从“视觉符号”(如熊猫、长城)到“文化内涵”,从“物质成就”(如高铁)到“精神价值”,从“个人故事”到“国家叙事”的讲述顺序,从易到难,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从“社交传播”到“主流媒体”, 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布局”,逐步让中国故事从边缘向中心转移,从Z世代为主向全民覆盖,从“周边国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区域重点”到“全球覆盖”,推动中国故事有序走进世界人民的内心深处,以中华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以中国智慧助力世界和平发展,以中国发展提升世界人民的获得感。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国故事对外国受众而言是新知识,而任何人学习任何新知识或技能都需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这是人的认知规律。突击式、短平快的学习会导致知识碎片化,而循序渐进则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夯实基础,才能深入学习。急于求成式的讲和听,还会引发焦虑和自我否定,只有循序渐进讲,才能有人耐心听,才能培养讲者和听者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信任,讲中国故事才可实现可持续进行、可持续融入。

从传播规律看,故事受众对稳定输出的主体更易产生信赖,起伏变动的传播会削弱这种信任,甚至受到怀疑和抵制。因此,向世界讲中国故事要保持定力,保持稳定的节奏和一致性,避免大起大落,避免故事内容的波动,在故事内涵、风格、价值观上保持连贯,避免讲者和听者的情绪化,导致内容失真。

向世界讲中国故事要坚持“量质并重”原则,既重传播数量,更重质量效果,做到“规模”与“效能”平衡。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需达到一定覆盖面,触达人群、发布频率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确保中国故事广泛扩散,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决不能片面追求故事和听众数量,要着力避免“量多质低”情况出现,要更加注重中国故事产生的实际效果:受众是否因故事而改变认知,是否产生情感共鸣,对中国的偏见是否转化,一则引发深度互动的故事比十篇无效的故事更有价值。

向世界所讲的中国故事还要始终保持动态平衡,数量与质量协同优化,在扩大中国故事覆盖面时需监控质量指标,在提升质量时也需确保可持续的传播体量,但最终目标是“质”, 是听众的深度信任,为此要动态调整“量”与“质”的平衡,及时评估、及时优化中国故事的内容和讲述。

循序渐进论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尊重规律、稳步推进的方法论, 既强调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又注重效果的累积性提升,可以保证我们在复杂国际传播环境下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持续、稳定、渐进讲好中国故事,最终实现从“中国故事”到“世界共识”的转变。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

原标题:《循序渐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孙宜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