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缱绻爱情故事,让陕西华清宫在海内外游客心中别具柔情。从2006年至今,这份柔情有了一个具象化的载体,通过6000余场演出,让华清宫的“真山真水真历史”愈加鲜活起来,并且发展成为陕西旅游演艺的标杆之作,这便是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近日,《长恨歌》在华清宫九龙湖畔迎来了连续演出20周年的“廿载首秀”。其长红不衰的秘诀有哪些?


2025《长恨歌》首演启幕


《长恨歌》演出现场

与历史、与时代对话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叙事诗《长恨歌》改编的同名大型实景历史舞剧,依托华清宫的真山真水真历史,用10幕场景再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绝恋,让历史“活”起来,让观众在宏大的场景中与历史、与时代对话。

“震撼、感动、沉思……剧情跌宕回环、层层渲染,既让人跟随千娇百媚的杨玉环奉诏入宫,看大唐恢宏气势,又让人在‘渔阳鼙鼓动地来’中感叹家国兴衰。”每年观看都有新感受的游客周女士表示,“盛世情意长,国破爱别离。在我看来,《长恨歌》不仅演绎了曾经的帝妃爱情,更把强国梦汇入心田。山河动荡之际,帝王的爱情都无所依,更何况普通人?”

自2006年公演以来,《长恨歌》20年来演出6000余场,接待观众1200万人次,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组委会特别奖、“中国实景旅游演艺十强”、“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等荣誉,被誉为“来陕西游客必看的精品演出”。

“虽然我们不太懂中文,但凭借完美的舞台呈现,我们仍会沉浸在这场美好的演出中。”来自法国的游客尼古拉斯表示,“《长恨歌》是此次中国之行我们观赏到的极为精彩的一场演出。回国之后,我们会将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在挖掘转化中持续创新

“一千多年前的遗迹,不论讲解员如何讲解,看起来也不如现在的池子好看;一千多年前皇帝和他的妃子在这儿再怎么开心,今天留给观众的仍然是历史的冷寂……”多年前,作家陈忠实曾这样评说华清宫的处境。看看古迹、听听讲解,让游客想想曾经的历史,这应当是绝大多数历史人文景区的游览模式。

是重复讲解遗址历史,还是让历史“说话”?华清宫选择了后者。于是,每年的3月至11月,“霓裳羽衣”和“比翼连理”便与游客在每一个温暖的夜晚浪漫相约。《长恨歌》让历史文化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2021年冬,按照惯例,这是北方户外演出“冬眠”的时候,经典版《长恨歌》却推出了演艺姊妹花——冰火版《长恨歌》。既然当年李隆基与杨玉环能在冬天到华清宫避寒,那么如今也能邀请市民、游客踏雪回宫赏霓裳。冰火版《长恨歌》用创意打破固有观念,变“冷资源”为“热经济”,唱响了室外文旅演艺的四季歌。

“首演以来,《长恨歌》每年都会从演出细节到观演环境,从灯光舞美、服装道具到视觉效果,进行改造和升级,以保证常改常新、常演常新、久演不衰。”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冯超表示。

在艺术表现上,《长恨歌》不断挖掘唐代文化精髓,通过复原式唐装和古画细节的融入,增强历史真实感。在技术应用方面,研发隐蔽式折叠LED屏、山体星空特效及水下升降舞台等31项专利技术,实现“骊山为幕、湖水为台”的震撼效果。在灯光舞美和设施升级方面,多次更换舞台大屏,不断增添雪花机等新装备,提升了演出的视觉冲击力。

“去年,我们引入全息投影与裸眼3D技术,打造‘祥云绕蓬莱’的仙宫幻境,赢得了‘每一帧都是屏保壁纸’的赞誉。”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恨歌》艺术团团长王波说。

熔铸匠心亦要缔造标准

3月6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放团组会议,陕西省省长赵刚在谈及陕西持续深化大文旅融合时表示,《长恨歌》长盛不衰,场场爆满,年营业额突破7亿元。

深度挖掘、打破常规、创造转化,是《长恨歌》长盛不衰的关键。20年来,《长恨歌》把匠心贯彻在艺术、技术、服务、营销等领域,树立起行业标杆。以《长恨歌》为蓝本编制的实景演出服务规范标准,为全国实景演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

多年来,华清宫景区秉承“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充分融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一个体系、一套标准、一体运行”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建立了涵盖景区人力资源、演出管理、服务经营、卫生保洁、资源保护、安全防护、防灾减灾及事故应急处置等标准,用标准体系构筑质量管理的基石。

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管理与服务细节是《长恨歌》的另一个成功秘诀。工作人员能在15分钟内完成双场中3000名观众的退场和3000名观众的入场;演出中突降大雨,能在5分钟内完成全场雨衣发放……

《长恨歌》的成功,有力地体现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能量。它不仅破解了传统景区收入来源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问题,而且成功带动周边综合酒店、民宿、康养、文创综合收入超70亿元,成为撬动区域经济、传承文化基因的超级IP。“我们将以舞为笔、以情为墨,在骊山脚下书写文旅演艺的精彩篇章。”冯超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秦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