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我们的资源没法做到全部业务都能照顾好,所以这时候必须要做取舍。”

在去年上半年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万科宣布未来将聚焦综合住区开发、物业管理、租赁住宅三大主业。

而过往被寄予厚望的商业板块,则面临了新的境遇。

人员调动、架构调整、资产出售……成为万科商业板块2024年的关键词,而印力集团的“归去途”也成为了过去一年时间里,市场关注的重点话题。

业务调整之下,万科商业板块的业绩表现如何?一连串的数据当中,又能否窥探万科对印力,乃至整个商业板块的未来思绪?

业绩解析

3月30日晚间,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的业绩报告,在致股东信中,这家企业表示2024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

从其整体业绩来看,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收为3431.76亿元,同比下降26.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94.78亿元,由盈转亏。

与集团整体业绩走势一致,2024年,万科的商业业务(含非并表项目)实现营业收入88.9亿元,同比下降2.5%。

查阅发现,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万科商业业务(含非并表项目)营业收入分别为63.22亿元、76.29亿元、87.2亿元及91.1亿元。而2024年的收入回落至两年前的水平。

此外,这份财报与过往也有不同。

一方面,自2023年年度报告开始,万科不再公开披露其营收前十的商业项目,最新发布的财报同样如此;另一方面,印力的营业收入同样不再单独披露。

不过,对比过去几年的业绩表现不难推测,印力的业绩占比约占万科商业业务总收入的六成左右。

如若按此粗略计算,过去一年,印力管理的商业项目营业收入则为53.34亿元,对比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的42.22亿元、52.29亿元、54.8亿元及57亿元,亦呈现出顶部回落的态势。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观点指数、商业客整理

“去年印力出售了不少核心项目,管理规模有所下降,对其结算收入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业内人士如是提到。

不过,即便是业务收缩的大背景下,年内,万科仍有新的商业项目落成。

财报透露,2024年,上海徐汇万科广场、上海三林印象汇、深圳坂田万科广场等8个商业项目开业。

其中,上海徐汇万科广场开业率88%,区域首店率40%;深圳坂田万科广场开业率96%,其中深圳首店10家,龙岗区首店34家;上海三林印象汇开业率86%,区域首店率超50%,作为上海首个印象汇产品。

截至报告期末,万科合计开业181个商业项目(不含轻资产输出管理项目),较2023年末减少22个项目,建筑面积1081万平方米,同比缩减6.65%。

年末,该公司规划中和在建商业建筑面积为196万平方米,而上年同期为305万平方米。同时,万科管理运营的商业项目中,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规模占比超过58%,四个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9%,一二线城市的占比超过94%。

显然,无论是开业项目还是储备项目,万科其业务总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少。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观点指数、商业客整理

持续出表

业绩下滑、项目规模缩减……在外界看来,这是万科放弃商业板块的有力证据。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初,深陷资金压力的万科,便对其主营业务做出了大调整,商业板块不再是万科“三大主业”之一。

针对彼时的“瘦身计划”,万科提到,将通过大宗交易和REITs,把商业办公资产转让出去。

而率先被摆上货架的是上海七宝万科广场,这也是万科运营管理商业项目当中,收入最高的一个。

商业客查阅发现,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七宝万科广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8亿元、4.42亿元、4.08亿元、2.13亿元,均位列万科商业项目第一位。即便疫情影响的那些年,其营业收入也远高于第二名的深圳印力中心。

去年2月份,万科以23.84亿元出售了在上海七宝万科广场一半股权,自此,万科完全退出该项目,而这一交易对价较项目估值折让将近三成。

困境之下,万科选择将最赚钱的购物中心出售,以换取现金流,有市场人士表示,“这是不得已选择。”

七宝万科广场之后,开业不到四年,但营业收入迅速超越深圳印力中心,夺得榜眼的上海蓝翔印象城MEGA,也难逃出售命运。

去年7月,印力将其所持的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48%的股权转让给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交易完成后,GIC持股比例升至98%,而印力持股比例降至2%。

两个月后,上海松江印象城48%股权亦由GIC接手,印力的持股比例从50%降到2%。

除此之外,万科还接连出售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T208-0053号宗地使用权、深水埗长沙湾The Campton商场及附属公众停车场、上海陆家嘴综合体45%股权等。

在前不久召开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万科管理层表示,大宗交易和资源盘活方面,公司全年实现大宗交易签约259亿元,完成资源盘活回款104亿元。

除了大宗交易,万科还在寻求多种合作形式,包括股权融资、类REITs及公募REITs等。

去年,中金印力消费REIT成功上市,其底层资产则为杭州西溪印象城,该项目整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是杭州城西单体总建筑面积最大的TOD购物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万科最后一次披露的“运营管理前十大商业项目”当中,已有四个项目完成了出表与剥离。

“大量核心资产被出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万科有意放弃商业地产市场”,业内人士提到。


图片来源:企业财报

商业前路

在万科的体系内,商业业务始终被分作“两大派系”。其一,印力集团;其二,则是万科各个城市公司下辖的商业事业部。

据了解,2016年,万科正式将印力收归麾下。不过,收购至今也有近九年时间了,但万科始终未将印力集团并表,从其财务报表上看,印力属于“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收益属于“投资收益”。

2024年,万科集团录的投资总收益为89.23亿元,其中,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为88.47亿元,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为0.31亿元,出售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收益为8.75万元。

在资本市场看来,印力在商业运营与资管操作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万科各个区域事业部则持有大量的商业项目,但两者始终未能形成合力,由此导致万科商业板块的业绩无法达到预期。

过去几年,万科也试图整合旗下商业板块,但效果甚微。

其中,2021年6月,王海武空降印力集团,出任总裁一职,随后,2022年,万科将49个自主开发项目交予印力集团管理,,总体量达200万平方米。

2024年年初,万科成立全新的商业事业部,将商业版块提到了与开发业务和独立上市的物业板块同等地位,同时任命孙嘉作为商业BG的操盘手。

同年10月,万科再度调整组织架构。其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办公资产的经营效益,开发经营本部将组建办公事业部,聚焦办公类资产的经营提效。

其二,深化商业事业部组织建设,事业部本部未来将聚焦大型购物中心、社区商业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大核心产品线开发,一线项目则合并为七大地区公司,以更加贴近当地市场和客户,聚焦项目深耕细作。

对于商业板块的前路与印力集团的去留,万科从未言明,但从只言片语中,也能窥探其考量。

有市场人士表示,此前的架构调整,或许意味着万科商业的业务线将持续收缩,商业资产出售也将继续。

在2024年度业绩投资者会上,针对债务偿还压力的话题,万科亦明确表示,将灵活采用资产证券化、市场化转让、战略引战等策略,适时补充流动性,支持资产价值最大化兑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