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黄糕绝非普通食物,它像一位忠实老友,从岁月深处走来,静静陪伴着忻州人。黄糕的历史,能追溯到古老的《诗经》时代,《诗经》里记载的“黍”,就是黄糕的前身。数千年前,当先民在忻州这片土地播下黍米的种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便悄然生根发芽。从那时起,黄糕就开启了与忻州人相伴相生的漫长旅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三晋儿女。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黄糕始终稳稳占据着忻州人餐桌的重要位置,是饮食文化当之无愧的“活化石”。

在忻州人的心中,吃糕寓意着高升旺长,因此黄糕出现在忻州人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成为各种仪式里不可或缺的主角。结婚,人生头等大事,黄糕绝对必不可少。很多人从小就盼着在婚宴上吃黄糕,因为在他们心里,黄糕代表着新生活的开始,满是甜蜜的期待。亲朋好友围坐一堂,欢声笑语中,一同品尝香甜的糕,共同为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盼着日子如糕一般,步步高升,越过越红火。

生日时,吃糕是对生命的庄重礼赞。吃了糕,以后的日子就甜甜蜜蜜,一口香甜的糕入口,是对过去一岁的回顾,也是对未来一岁的展望,让人真切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珍贵。丧葬仪式上,糕同样重要。在肃穆的仪式上,逝者的子女们亲手端着糕,神情庄重,这糕是他们对老人最后的敬意和思念,是情感的寄托,更是文化的传承。

忻州的糕,种类丰富多样。有外皮酥脆、内里软糯的油炸糕,一口咬下去,“嘎吱”作响,香气瞬间在口中散开,还有油炸糕片,口感独特,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馅料更是五花八门,有甜而不腻的豆沙馅,红枣红糖白糖馅裹在软糯的糕里,甜蜜滋味直击心底;菜馅更是别具风味,地皮菜、炸豆腐、菠菜、黄豆芽巧妙搭配,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还有用牛油骨髓和芝麻调制而成,香味醇厚,给味蕾带来别样享受。

小时候,家人把黄米淘洗干净,泡上一段时间,再拿到院子里的碾坊推碾子。孩子们总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身后,心里满是欢喜与期待。碾好的米箩成糕面,又细又绵,透着质朴的香。蒸好的黄糕,蘸上香喷喷的炖肉,咬上一口,幸福感瞬间爆棚,那味道至今让人难忘。糕还是联系左邻右舍友谊的纽带,谁家吃糕总要互相赠送,一来二去,街坊邻里的感情越来越深,这份质朴的情谊,在一块糕的你来我往中,愈发深厚,让整个忻州城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在忻州境内的不少村子里,还有一个独特的场景。农忙时节,每到晌午,村里的妇女们便会提着篮子,给在地里干活的家人送饭。篮子里,常常装着黍子糕、高粱糕、黏枣糕、油糕、花糕等糕。地地道道的农民回忆起那些农忙岁月,感慨地说,那时候干着农活又累又饿,一看到家里人送饭来,心里就特别踏实。糕不仅填饱了肚子,更给予了他们继续劳作的力量。

我的《吃忻州黍子糕》《忻州的年糕》等关系糕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糕,吃的是福糕、寿糕、喜糕,人们在欢天喜地的浓烈氛围中祈福、接福、纳福、惜福!如今,像糕这样的杂粮,经粗粮细做、杂粮精做,花样不断翻新,丰富了人民群众食品多样化需求。忻州的黄糕,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情感记忆,这些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糕”文化,则是忻州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文图:米广弘)

来源:忻州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