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菲律宾籍男子大卫在深圳某军事基地外举着手机“打卡拍照”时,被国家安全局干警一把按倒在地。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278张涉密设施照片,支付宝账单里躺着每月8000元的“境外转账记录”——这个在中国生活了6年的“网红咖啡师”,竟是菲律宾军情局培养了4年的间谍。你以为间谍都像007电影里那样端着红酒出入高端酒会?现实中的间谍可能正在你家楼下奶茶店打工,甚至是你微信里天天点赞的“白富美闺蜜”。
间谍活动早就不是“国家机密部门专属剧本”。广东航海学院学生徐某,就因为在招聘网站投了份“军事期刊研究员”的兼职,被境外间谍用每月5000元工资+2400元奖金买断人生——他拍的军港照片里,连军舰舷号都被境外情报机构标注成了“重点打击目标”。更离谱的是山东打工仔李某某,给境外“军事迷网友”订了115本内部期刊,赚了7万块奖励金,结果把自己送进监狱踩了10年缝纫机。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间谍盯上的不仅是穿军装的人,还有军事基地旁的外卖小哥、造船厂门口的网约车司机,甚至是刷抖音时随手定位的普通人。
你以为间谍只会用金钱收买?2025年破获的菲律宾间谍案里,娜塔莉伪装成“旅游博主”,靠着和粉丝聊各地风土人情,硬生生套出3个省份的防汛设施分布图。而境外情报机构最爱的套路,是在LinkedIn上冒充“跨国猎头”,专挑能源、生物科技领域的工程师私信:“我们公司需要中国市场调研报告,报酬丰厚。”等工程师把行业数据打包发过去,才发现对方IP地址在境外某军事基地。
普通人怎么防间谍?记住这三招:
- 朋友圈别乱晒:军事基地、港口、发电站当自拍背景?分分钟被境外AI系统抓取分析;
- 陌生链接别瞎点:伪装成“健康码更新”“快递丢失理赔”的短信,点开就可能被植入窃密木马;
- 天上掉的馅饼别乱接:遇到“高薪兼职收集行业数据”“免费出国学术交流”,先查查对方是不是上了国安部黑名单。
警示:
2025年教育部新规要求小学生就要学国家安全常识,不是小题大做——现在的间谍手段比《碟中谍》还高科技。有境外组织开发了“街景地图采集”APP,用户逛街时随手拍路牌都能被AI识别成军事坐标;还有间谍在学术论坛冒充“学者”,用ChatGPT生成专业提问套取科研机密。更可怕的是网络水军,他们能把一条“某地驻军扰民”的谣言买上热搜,激化军民矛盾。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国家安全部12339举报热线开通以来,光是2024年就收到27万条线索,有退休大爷靠观察小区里总在军事单位门口转悠的外卖员立功,还有大学生发现室友深夜用加密软件传文件果断举报。正如网友神评论:“以前觉得抓间谍是国安干警的事,现在发现朝阳群众才是主力军!”
结尾:
下次当你刷到“军事博主”晒航母照片,或者收到“跨国HR”的高薪offer时,不妨多留个心眼——你随手转发的“酷图”,可能正在帮境外势力绘制打击地图;你为赚外快填写的“行业问卷”,或许会让中国科技企业损失上亿研发经费。维护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点击发送键的指尖,潜伏在咖啡厅邻座那个总问你敏感问题的“热心老外”眼里。记住:每个公民都是国家安全的防线,你多一分警惕,国家就少一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