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军迷发现,卫星图显示正在进行第七次海试的福建舰,右舷出现了一坨疑似浪花的白斑,认为该白斑意味着福建舰正在进行全舰抗冲击测试。但是抗冲击测试时舰艇是低速驶过爆点附近的,且水下爆炸的威力也不会太大。
据传为福建舰抗冲击测试的卫星图
福建舰后方的尾流显示,福建舰正在高速航行,并且福建舰右侧的白斑尺寸都顶的上两艘福建舰的长度了。这个级别的抗冲击测试怕不是得模拟核近失弹,这怎么可能呢?因此所谓的巨大浪花应该只是一朵孤云而已。
抗冲击试验必不可少,但抗冲击测试不是抗核爆测试,福建舰附近的“浪花”也太大了
水是不可压缩介质且密度是空气的800倍以上。因此同样当量的炸药在水中爆炸的杀伤力远高于空气中爆炸的杀伤力,一枚鱼雷直接炸断龙骨都是常规操作。就算是没有直接命中的近失弹,都能对舰体和动力系统咋能暗中的冲击和破坏,震动也会损伤雷达系统等精密设备。时至今日大口径制导鱼雷仍是最有效的反舰武器。
如何应对水下威胁也是所有军舰的必修课(女王级航母等民标军舰除外,虽然说航母不看重防雷已经够奇葩了)只不过水下爆炸的伤害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鱼雷损伤基本上是不可修复的,一款刚刚服役的新舰直接打靶啥家庭啊扛得住这么整?只有退役的军舰才可能用来鱼雷打靶。
但水下威胁确实不容忽视,为了更好的应对水下威胁,当代新锐水面舰艇在临近定型或者定型之后,会抽检某艘船只接受名曰抗冲击测试Shock Trail的水下近炸测试。利用炸药模拟在军舰附近爆炸的近失弹并让军舰缓慢通过爆点附近(减小损伤范围,并防止直接闯入爆炸区),如果测试通过那自然万事大吉。如果没通过的话就改进到通过为止,该舰所接受的一切改进都会被应用在同型舰之上。
驱逐舰、护卫舰等级别的水面舰艇产量大,抗冲击测试上演的频率也比较高。二战结束以后全世界生产的航母加起来都没有30艘。所以航母的抗冲击测试说少之又少,家大业大的美国上一次开展航母抗冲击测试是2021年6月的福特号,再上一次那就是1987年时的罗斯福号了。山东舰也曾在2018年接受抗冲击测试(存疑,没找到确切报道)
福建舰与疑似浪花的白斑同框时,福建舰的舰尾有着很长的尾流,显示当时的福建舰不低。高速航行与抗冲击测试本就是相悖的,毕竟航速越高精准控制难度也就越大。如果距离炸点位置比较近的话容易从头损伤到尾。而任何涉及到龙骨的损伤修复难度都非常大,搞高速属实是还没服役就得退役了。
更别说福建舰附近的浪花实在是大了点。福建舰长约为323米,“浪花”宽度为两到三艘福建舰,换言之该“浪花”的直径为400米至700米之间。
问了一下某K得知,2000吨级核武器的蘑菇云宽度约为1.5千米,1000吨级核武器的蘑菇云宽度约为0.75千米。换言之福建舰侧面的蘑菇云大致得是一枚千吨级核武器。
十字路口行动中,2.3万吨当量的原子弹水下核爆所产生的水柱宽度为609米/2000英尺。如果说这个“浪花”是水柱的话,也就意味着福建舰本次抗冲击试验配套的炸药是一枚至少3万吨级的原子弹……
这么说吧,如果福建舰真的在进行抗冲击测试的话,且不说福建舰能不能扛得住核弹近失(虽然说不可能扛得住,能浮在水面上都算烧高香。)光是中国重新恢复水下核试验都能让全世界为之一静了。所以福建舰附近的那个白斑应该就是一朵孤云而已,真的不是什么水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