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近9000年历史的骨笛作为演出乐器、跟随箜篌的琴弦梦回楼兰……4月2日-9日,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一届上音开放周期间,东方乐器博物馆继元旦推出新展后,联动学校民乐系、作指系、现打系、艺管系、上音附中师生,以及上海高校文化育人联盟共同推出“金声玉律颂中华”系列活动,打造“沉浸式”展演,让千年古乐器们限时“复活”。
4月6日,在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东方乐器博物馆还推出特别活动,以博物馆讲座、以专场音乐会串联起文化假日的特别一天。
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中感受非遗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为中国艺术院校中第一座乐器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在上音开放周之际,在上海高校文化育人联盟的指导下,文教结合项目的支持下,链动校内外相关院系,贯通大中小思政育人路径,携手音乐街区,推出了为期一周的博物馆系列活动。
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美育楼一楼展厅,“金声玉律颂中华”年展正以800余件乐器串联起中华音乐千年文脉。从仿新石器时代的骨笛、战国曾侯乙编磬,到唐宋南音的弦管遗韵、明清文人琴箫,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此次上音开放周期间,4月2日-9日,东方乐器博物馆每日11:00-11:20的沉浸式展演中,非遗乐器在师生演奏与专家导赏中焕发新生:多位上音师生以“导赏+演奏”形式,推出场馆里的沉浸式展演,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音乐长河,深入探索非遗乐器的历史文脉与现代革新。这一特别的让千年古乐器限时“复活”活动,在6日下午迎来了“金声玉律承古韵 非遗丝竹启新章”专场音乐会——跨越时空的界限,以笛箫弦韵对话千年文明,用非遗丝竹奏响时代新声。
整场音乐会通过考古复原乐器、经典民乐组合与先锋跨界创作的时空对话,展现中国民族音乐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世界的创新之路,让公众在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中感受非遗魅力。除了学习钢琴外,兰景云小朋友也正在学习传统器乐葫芦丝,他在妈妈的陪同下全神贯注地听完整场音乐会。妈妈认为,这样的文化熏陶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很有意义,音乐会不仅有演奏表演,也有导赏的部分,让更多观众真正走进文化,走进音乐背后的故事。
从复刻骨笛到融合中西不断创新
专场音乐会从穿越千年的远古呼唤开始,一场跨越近九千年的对话即刻开启。
演奏的乐器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骨笛的复刻版。骨笛距今已有近9000年的历史。当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吹响它时,华夏文明的乐音已源源流淌。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竹笛乐团师生以跨界融合作品《笛韵天籁》第一幕“逐茓”选段,为观众带来来自远古的呼吸。之后,团队又先后带来陈欣若编曲的竹笛重奏作品《玫瑰玫瑰LOVE》和由作曲家李博禅进行改编的《月光爱人·璀璨》。
紧接着,建平西校学生覃诗涵以箜篌独奏,带领观众梦回楼兰。《楼兰追梦》是由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创作,以新疆民间音乐素材为灵感,用空灵音色勾勒古国的神秘与辉煌,充分发挥了箜篌特殊的演奏技巧。箜篌独奏《楼兰追梦》《金蛇狂舞》让人沉醉。
乐器转变,循着丝弦震颤,观众又随丝竹踏入一重烟雨的江南境界。演奏者周阳霏的古筝独奏《海青拿天鹅》、周阳霏、王宗美带来古筝二重奏《碰八板》,以及江南丝竹昕悦组合演奏的《欢乐歌》相继奏响。作为“八大曲”中最富生命力的乐章,《欢乐歌》承载着三百年的欢腾,在今日的舞台再度绽放。
二胡的弓弦间,还藏着江南的诗意与狂想。得艺组合的每人都带着两把二胡上台,还未奏响第一个音符,就让观众的好奇感上升到了极致。她们演奏的二胡四重奏《弹乐》由孙文明作曲、刘灏编曲,采用鲜少用于二胡作品的近似“支声复调”的内声部与模仿弹拨乐伴奏型的手法,将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旋律叠加,营造出前后呼应、此起彼伏的音乐效果。《再忆紫竹》在保留原曲浓郁民间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和声语言与器乐化写作手法,既彰显传统东方式审美特质,又赋予作品当代的审美价值。
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由附中的5名民乐新星带来,作品由二胡、琵琶、扬琴、古筝和柳琴五件乐器构成,上世纪70年代经由胡登跳先生确立为中国民族室内乐的新体裁,开创了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的新纪元。
压轴作品《和乐飞扬》由笙、手风琴和爵士小乐队带来。这部作品是作曲家苏潇谱写的文明交响。作品巧取“笙”与“巴扬”之名,将西部高原《康定情歌》的炽热情愫,结合西方爵士乐写法,使这两件跨越千年的簧制乐器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奏出新时代“和”谐之音。
一场讲座让公众种草大学博物馆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都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成为了文化现象,“到博物馆去”也成为了生活风尚。
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厉樱姿博士在上音歌剧院管弦排演厅带来主题讲座《博物馆之“变”——探秘博物馆的那些事儿》,回溯博物馆自诞生起在理念、形态、功能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不断演变,探秘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并分享高校博物馆应对“快速变化社会”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上音开放周和上海高校音乐文化育人联盟、博物馆育人联盟共同推出的重要活动,这场讲座不仅传递学术洞见,更凸显高校“以文化人”的使命。从展柜中的文物到舞台上的声场,博物馆的“变”本质是让文化血脉在当代延续,让历史真正服务于社会美育。
来自位育实验学校四年级的谢同学和妈妈一同前来,妈妈介绍,平时一家人喜欢看展逛博物馆,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收获新知很开心,同时,也通过当日的活动,一下子种草了东方乐器博物馆等大学博物馆,希望下次能沉浸式深度参观和体验。
边导赏、边倾听,本次开放周将思政引领、美育普惠与文教结合融于一体,构建起高校服务社会的立体化实践。青年学子以专业技艺与责任感诠释文化使命,学生团队从非遗传承到演出执行全程参与。“美育普惠”则贯穿活动始终,让市民公众在“没有围墙的音乐课堂”上,打破艺术门槛,也让千年古乐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鲜活部分,这既是对中华音乐文脉的深情回望,亦是以文化自信回应时代的生动宣言。
博物馆的音声因传承而永恒,因创新而鲜活。之后几天,“沉浸式”展演仍将全程面向市民免费开放,观众可通过公众号预约参与。同时,上音将继续主动倾听公众呼声,创新校园开放的方式,丰富校园开放的内容,让“上音校园开放”成为市民、乐迷乃至全球游客认可的上海城市文旅融合新品牌。
来源:东方乐器博物馆、艺术处、民乐系、作指系、现打系、艺管系、上音附中
编辑:肖阳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