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灵璧,自古钟灵毓秀之地,文脉绵延千载。卢茂明先生便生于这片浸润着金石气息的沃土。幼时即显异禀,幸得地方名家高庆诚先生慧眼识珠,悉心启蒙。高先生见其临池不辍,曾引《书谱》语赞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此子必成大器。"
及长,得"草圣"李百忍先生亲授笔法。李先生以禅理喻书道:"作书当如达摩面壁,心无旁骛;运笔须似怀素书蕉,物我两忘。"又蒙金石大家孙淮滨先生指点,于《石鼓文》《张迁碑》中参悟古法。卢公尝言:"习书如参禅,一笔一画皆是修行。"遂遍临诸帖,上追钟王,下摹米董,于《兰亭》得飘逸,在《祭侄稿》中见风骨。
后南迁广州,结庐莲花山下,自称莲花山人。莲花山乃六祖慧能弘法之地,禅意盎然。卢公日与青灯古卷为伴,夜同明月清风为邻。得著名书法学教授班弨博士指点,以学术涵养书艺,以书艺印证学术。尝言:"书法之道,贵在得中。不激不厉,风规自远。"遂将北派之雄浑与南宗之灵秀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佛系书风"。
其书作以《金刚经》《心经》为最,笔法取法晋唐,气韵直追宋元。运笔时如老僧入定,收锋处似迦叶拈花。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曾梵评日:"观卢公作书,如见少林武僧以帚代剑,柔毫竟发金石声。"其作品被五台山、普陀山及香港台湾等高僧名士收藏,视为艺术珍品。
今之卢茂明,每日寅时即起,沐手焚香,临池不辍。以《书谱》"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为旨归,以弘一法师"悲欣交集"为境界。正如其在《临池心得》中所言:"磨墨时磨去三毒,运笔处运来菩提。"此般境界,非书家,实乃墨禅也。他研学佛学经典,以书法为修行,远追玄奘的坚韧、怀素的狂逸,近习弘一法师的清净、赵朴初的圆融,终成独具一格的“佛系书风”,令收藏家们争相珍藏。
莲花山人的佛系书风,不刻意求奇,却自有禅意流淌。一点一画,如莲花开落,从容自在;一撇一捺,似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弘一的“悲欣交集”他写得淡泊,赵朴初的“慈忍”,他书得温润,笔锋间尽是佛家的圆融与书道的法度。 莲花山人常说:“书法是心的映照。” 他每日晨起诵经,而后展纸研墨,以笔墨供养三宝。纸上的字,便是他修行的足迹——不争不躁,不嗔不痴,唯有平和与慈悲。
收藏家爱他的字,只因那字里藏着禅机;寻常人敬他的字,唯因那墨中透着安宁。莲花山人以笔为舟,以墨为渡,在喧嚣的尘世中,写出一片极为珍贵的清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