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小长假落下帷幕,作为春节后的首个小长假,清明假期不仅承载着祭扫追思的传统习俗,更成为人们踏青出游、释放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
在“春日经济”的持续升温中,2025年清明小长假不仅展现了旅游市场的强劲韧性,也凸显了文商旅融合、年轻化消费、品质化服务等新趋势。
旅游市场全面复苏,短途游、乡村游受热捧
清明假期,短途游、周边游仍是主流选择。高铁网络的完善和自驾游的便利性进一步释放了城市群的消费潜力。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成为热门目的地,南京、杭州、苏州、成都等城市游客接待量显著增长。
各地景区结合清明传统文化推出特色活动,如江苏扬州个园举办“风起清明 寻春寄啸”活动,邀请游客戴柳祈福、园内寻春。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迎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明清御窑风火窑复烧点火仪式,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与此同时,乡村游、民俗游持续升温。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安徽宏村的古村落、云南罗平的万亩梯田成为摄影爱好者和家庭游客的打卡地。游客们穿梭在油菜花海中的小径,近距离探索着花朵的奥秘,在花海中欢笑、拍照,留下与春天的浪漫合影。
“没想到村里还能看展,坐在咖啡馆里晒着太阳,太惬意了!”在乡村,可以享受自然风光。这个清明假期,江苏常州溧阳市天目湖镇石塘村迎来大批客流,游客可去书店淘一本好书,也可走进“村咖”品一杯咖啡。石塘三十七号民宿主理人董枫表示,村里的每家店几乎都是人挤人。石塘村曾是典型的“空心村”,40余栋房屋仅剩70多位老人留守。如今,农舍变民宿、夯土房变咖啡馆,越来越多的乡村公共空间因为文化艺术的注入而焕发了新的生机。
文商旅融合创新,商圈变身“流动的民俗博物馆”
今年清明假期,文商旅融合模式成为提振消费的新引擎。各地商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购物和餐饮,而是通过引入非遗展示、艺术表演、文化市集等形式,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清明期间,江苏南京一家大型商场变身为“流动的民俗博物馆”,市民和游客在此可以聆听昆曲、白局,体验南京非遗技艺和民间工艺。这场活动是“文润商圈·幸福南京”公共文化进商圈的首秀,也是南京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商圈的创新尝试。据悉,2025年南京还将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进商圈”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逛街的同时享受“文化大餐”。这种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商圈的文化吸引力,也拉动了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的消费增长。
类似案例在全国多地涌现:北京王府井商圈新添公共文化空间,吸引游客体验掐丝珐琅、兔儿爷制作等传统工艺;上海豫园通过国风演艺、花神巡游、九曲烟波等多种形式,塑造人景交融的东方生活美学场景;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唐风演艺、汉服巡游带动夜间经济……文化IP与商业空间的结合,有效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消费黏性,为城市消费注入持久活力。
Z世代重塑消费逻辑,新玩法带动新消费
作为清明出游主力军的Z世代,正以独特的消费偏好重塑市场格局。飞猪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旅行+”新玩法火爆。采茶游热度同比增长近20%,挖笋、挖野菜体验游等热度同比增长47%。
年轻游客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在扬州,不少游客选择穿着汉服游览园林,体验“穿越千年”的沉浸感;上海顾村公园樱花岛让绝美樱花和动漫元素结合,不少二次元爱好者穿着喜欢的衣服前来打卡。
年轻群体的“体验式消费”还催生新业态爆发。上海之鱼公园的露营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樱花步道和草坪区域开放,公园管理方增加了安保和保洁人员;武汉欢乐谷推出“露营风筝节”,打造手绘风筝DIY、放风大赛等活动。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放大了旅游热点的吸引力。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清明出游攻略”“小众打卡地”等内容成为热门话题,反向推动了一些非传统旅游城市的出圈。以浙江台州为例,这座兼具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的城市,借力明星矩阵式打卡传播,形成现象级旅游热潮。数据显示,台州府城景区在清明假期(4月4—5日)接待游客33.17万人次,同比激增59.71%,创历史同期客流峰值。
新媒体传播不仅激活存量旅游资源,更深度赋能传统文化焕新。作为延续千年的东乡民俗,每年清明次日举办的镇江圌山“黄明节”活动,通过短视频平台的话题发酵,已演变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春游IP。今年活动期间,数万游客从沪宁杭等城市慕名而来,形成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