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一组组亮眼的数字映入眼帘: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周边游订单量环比激增136%……数据背后,彰显着旅游市场的火热。
同一时间,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网红“甲亢哥”,带着他的镜头穿梭于中国的大街小巷,一场场无滤镜的直播,让“RealChina”话题冲上全球热搜。
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却如同奏响的乐章,共同演绎出消费、文化与文旅领域的强劲共鸣。
(图为清明假期的沂州古城)
消费活力:量质齐升,驱动经济新引擎
清明期间,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景区人潮如织,出行平台订单信息应接不暇。这场旅游热潮,不仅是“量”的爆发,更体现出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
出行平台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全国县域的五星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45%。年轻人热衷“下县”踏青,带动县城汉服旅拍、非遗手作、野菜火锅等深度体验项目走红,县域文旅消费从“观光式”向“沉浸式”快速迭代。消费升级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强劲释放。
除此之外,科技赋能与基建完善,为消费升级提供了硬支撑。“甲亢哥”在直播中对中国高铁隧道满格5G信号的惊叹,对扫码骑行、智能酒店的调侃,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微观印证。这些独特视角与极具感染力的情绪表达,重新审视身边那些看似“寻常”的人间烟火,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天窗”,让其得以窥见“中国奇迹”的魅力。
文化活力:传统破圈,唤醒文化新表达
清明,既是踏青的好时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扬州瘦西湖的桃红柳绿、林芝桃花引发的“拼假热潮”、启东汉服纸鸢节的唐风市井,无一不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的鲜活传承。这些文化景象,不仅吸引着国内民众积极参与,也成功引发了国际友人的热切关注,“甲亢哥”便是其中之一。
“甲亢哥”的直播,为中国文化叙事提供了新视角。在上海观看川剧变脸时,他脸贴面具仍无法参透其中奥秘,由衷感慨“中国文化真厉害”;在少林寺习武、与广场舞大妈共舞时,他以“局外人”视角,将中国文化的鲜活与包容传递给全球3700万粉丝。在“甲亢哥”一镜到底的呈现里,没有既定的剧本,也没有预先的彩排,一个个表情包、一声声“Oh my god”让外国网友领略到别样的风土人情,使中国摆脱西方媒体强加的“落后”与“威胁”标签,展现出婀娜多姿、充满生命力的文明形象。
文化活力的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能力。从气势恢宏的《文成公主》实景剧,到充满创意的“青花瓷主题国潮节”;从蜡染技艺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创新,到“豆染”民宿凭借独特文化魅力走红,文化早已不再是博物馆里尘封的标本,而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共创的“活态存在”。
文旅活力:开放融合,开创发展新范式
清明假期,文旅产业呈现出“在地化”深度游兴起与国际化双向奔赴的两大趋势。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露营烧烤”“蓝莓采摘”搜索量环比增长超500%,“采茶挖笋”项目热度增长47%,游客从单纯“看风景”,转变为主动“做风景”。
与此同时,中国文旅的开放步伐不断加速。过境免签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的停留时间由原先的72小时和144小时统一增加至240小时,新增21个口岸,携程351家门店升级双语服务,吸引更多国际游客“走进来”,亲身感受中国文旅的独特魅力。而ChinaTravel热度不减、“甲亢哥”激情直播、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刷屏、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登顶,则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文旅活力的核心,在于打破边界、融合创新。当马术赛事与古韵茶乡相互碰撞,擦出别样的火花;低空飞行开辟赏花航线,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AI机器人进驻公园提供导览服务,提升游览的便捷性与趣味性,文旅产业正以“跨界思维”为引领,不断开辟新场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这种开放与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重塑了文旅产业的发展格局,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壁垒,更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桥梁,助力跨文化交流,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清明假期展现出的消费、文化、文旅活力,共同勾勒出真实中国的轮廓:这里有消费升级的韧性,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有开放包容的胸襟。当西方媒体仍在编造偏见时,无数个体正用脚步与镜头,讲述真实的中国。我们要做的,是持续打开窗口、优化环境,让更多“甲亢哥”成为跨文化对话的使者,让世界在共鸣中读懂一个立体、多元、蓬勃的中国。
文/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