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种植户来说,蔬菜生病是很头疼的问题。每逢棚内温度低、湿度大,就为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等病害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导致多种病害流行。对于目前棚内发生较多的病害,基本有规律可循,提醒菜农在某种病害高发之前,应提前用保护性药剂进行预防,会起到良好效果。


正确认识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性杀菌剂种类很多,常用的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铜制剂

铜制剂对真菌、卵菌、细菌、病毒等都有效,可以防治蔬菜茎叶部病害,也可用于防治根部病害,可以用作喷雾,也可用作灌根和涂抹,用途广泛。因其触杀能力强、少有内吸性,用其防病特别有利,在未发病或刚开始发病时把药喷在茎叶表面,建立起“铜”的防线,致病微生物一触到铜制剂释放出的铜离子,就会被杀灭。

铜制剂种类繁多,可分为无机铜、有机铜两大类。无机铜制剂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杀菌剂,目前仍被广泛使用,如碱式硫酸铜、氧氯化铜、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等。无机铜虽然铜含量高、药效好,但也有一定的缺陷:一是不能和其他酸性农药、叶面肥混用;二是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易产生药害;三是容易引起螨类(如红蜘蛛、白蜘蛛)、蚧壳虫等大量增殖。

有机铜制剂大多数呈中性,具有亲和性和混配性,对螨类的影响更小,对农作物的花期和幼果期影响更小,使用更加安全和放心。常见有机铜制剂有:噻菌铜、松脂酸铜、琥胶肥酸铜、腐植酸铜、脂肪酸铜、喹啉铜、氨基酸铜、乙酸铜等等。

在此提醒,一些蔬菜对铜制剂敏感,如白菜、茼蒿、莴苣、豆类蔬菜,桃、李、杏、柿子等果树,苹果、梨的幼果也属敏感的一类,要慎用或不用,必要用时把浓度降低才行。

硫制剂

硫制剂分为无机硫制剂和有机含硫制剂两类。无机硫制剂主要指硫磺及硫磺的复配制剂,如石硫合剂等,硫磺具有杀螨、杀虫、防白粉等作用,在果树等作物上仍然普遍使用,但黄瓜、马铃薯等蔬菜以及葡萄、桃、梨、李等果树对药剂较为敏感。

代森类(代森锰锌、代森联等)、福美类(福美双、福美锌等)、乙蒜素等是有机硫制剂,是复配药剂中的重要成分。该类药剂性质不稳定,在高温、强光下易分解,不能与碱性农药和铜制剂混用。

芳烃类

代表种类为五氯硝基苯、百菌清等,是最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价格低,主要对真菌、卵菌病害有效。百菌清杀菌谱广、稳定性好、持效期长,即可叶面喷雾,又可做成烟剂熏棚,是最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之一,对大多数真菌、卵菌性病害有效。

二甲酰亚胺类

代表种类为乙烯菌核利、腐霉利、扑海因等,主要起触杀作用,腐霉利、扑海因具有弱内吸性,对灰霉病、菌核病效果较好。

磺胺咪唑类、二硝基苯胺类等新型保护性杀菌剂

氰霜唑属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作用原理独特,对卵菌的所有生长阶段均有作用,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或敏感的病菌活性好,主要用于晚疫病和霜霉病防治。

咯菌腈较新型保护性杀菌剂,对各类土传病害、灰霉病等特效,是重要的根部病害灌根药剂、种衣剂,也常用在蘸花药中防治灰霉病。

氟啶胺是新型保护性杀菌剂,用途广泛,既可叶面喷雾,也可在土壤中使用,其药效稳定,但在较高浓度下易产生药害,不能灌根集中使用,多在定植前做土壤处理,对真菌、卵菌病害效果均较好,且有一定抑制螨虫繁殖的作用。

保护性杀菌剂使用有技巧

一是准确了解病害发生规律,提前用药。只有先了解需防治的是病菌侵害作物的哪个部位、初侵染的时期及其侵害的主要阶段等,才能正确施药。如白粉病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生,灰霉病、霜霉病主要在深冬通风不良、棚内湿度高、温度低的季节发生,病害发生前喷药比病害发生后喷药效果更好。

二是用药时注意喷洒均匀。保护性杀菌剂无内吸性,喷洒后药剂就固定在原位置,因此喷洒保护性杀菌剂时一定要均匀。选择药剂时注意选用较好的剂型,如可杀得3000颗粒更小,铜高尚为悬浮剂,药效也就更好;喷药器具要选择压力大、成雾性好的喷雾器,有时喷药后可发现叶片上有较大的药点,就证明喷雾器具不符合要求,严重影响药效。

喷雾时,低浓度慢喷要比高浓度快喷效果更好,喷头向上比喷头向下效果更好,全方位喷洒(茎叶、地面等)比重点部位喷洒效果更好。

三是注意喷药间隔,连续用药。蔬菜生长较快,而保护性杀菌剂不具有内吸性,对刚长出的新叶等未喷洒到的部位不具有保护性,因此要想保持较好的防效,就要注意连续喷洒。一般来说,在病害高发期应每隔5-7天喷药1次,才能收效显著。在病害高发期,两次喷药间隔时间长了,蔬菜新叶长出很多,两次的保护时间未连接上,就会大大影响保护性杀菌剂的效果。

为预防病害或在病害初发期,单用保护性杀菌剂即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病害发生后,保护性杀菌剂也是主要的辅助治疗药剂,可与内吸性杀菌剂配合,防治效果更佳。


编辑丨高静

校版丨侯庆强

审核丨王兰坤

声明
本文系北方蔬菜报原创,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