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5年山东一号文件释放乡村振兴新信号
2025年4月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再加力的实施意见》(即2025年山东省委“一号文件”,下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了2025年山东乡村振兴的八大重点工作方向,包括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着力打造引领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片区、着力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着力推动乡村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着力推动乡村治理提效赋能、深入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深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
《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体现了坚持立足实际、改革思维、求真务实、强农富农四个特点。
在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上,在抓好已建片区巩固提升的基础上,今年山东将新启动建设省级片区75个以上。在强化农业装备支撑上,将推动大规模农业机械更新,新增高端智慧适用农机15万台以上。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新改造提升村卫生室2万家左右……
聚焦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目标,文件通过部署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富民产业等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实惠;以有利于农民为导向,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加快完善道路、饮水、网络、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提示:《实施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充分表明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鲜明态度,持之以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
2. 一季度出入境人员146.3万余人次 山东口岸迎韩国籍旅客入境热潮
近日,记者从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获悉,截至3月31日,山东各口岸一季度出入境人员146.3万余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3.3%。
随着我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外籍人员来华旅游、商务、访问、探亲热情持续高涨。受地缘因素影响,山东各口岸见证了一波韩国籍旅客入境热潮。据统计,一季度,经由山东各口岸入境的外籍旅客15.1万余人次,其中免签入境外籍旅客10.1万余人次,韩国籍旅客占免签旅客的83.1%。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口岸是山东省客流量最大的对外开放口岸,超七成的外籍旅客选择在该口岸入境。自去年11月我国实施对韩免签政策以来,青岛机场口岸一季度入境的外籍旅客共10.8万人次,韩国籍旅客占比约73%。为保障中韩整车运输项目试运行,威海边检站对车辆预报预检等流程作了细化规范,将车辆通关时间压缩至10分钟以内,对促进两国物流一体化,服务中韩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助力。
接下来,五一、端午等小长假接踵而至,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将首次访青,伴随着单免、互免、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山东各口岸出入境客流量还将再创新高。
3.聚焦五大重点行业打造11个细分赛道 山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近日,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信息软件、科技服务、金融、商贸流通、商务服务五大重点行业,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高端软件、工业互联网、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认证、现代金融、大宗商品批发、现代物流、人力资源服务、商务服务11个细分赛道,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若干措施》,山东将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全省“百强服务业企业”评选激励,打造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资源整合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载体建设,新认定一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中心,到2027年达到160家。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突破智能芯片、智能服务器等核心技术,拓展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产品开发路径和模式。到2027年,推出20个左右全国领先的行业级、场景级大模型,争创10家左右人工智能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引育10家左右行业领军型企业,孵化100家左右人工智能“专精特新”企业。
针对大数据服务,山东将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前瞻布局5G、千兆光网、算力基础设施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交通、住房城乡建设、能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领域融合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针对科技研发,山东将实施重大科技攻关,突破大模型、先进芯片、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瓶颈。支持面向11条标志性产业链,提供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系统信息设计等研究开发服务,鼓励“设计+科技”“设计+文化”“设计+品牌”等新业态发展,推动形成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研发、交易、产业化、投融资等市场化机制。
根据《若干措施》,山东将抓好重点项目谋划建设,谋划储备一批优质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加快推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质量认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和重大中试基地项目建设。
提示:一直以来,在与粤苏浙等其他几个经济大省的比拼中,山东农业、工业有比较优势,服务业则相对薄弱。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尤其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品、产业的层级和价值。
4.今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目标:6.5%左右
4月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称,2025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发布:全年6.5%左右。青岛明确,今年要加快总投资2400亿元的170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内40个项目竣工、20个项目投产,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实施精准产业链招商、统筹联合招商和载体平台招商,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150个以上、总投资过1000亿元。
发布会上,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介绍了推动“4+4+2”现代海洋产业实现突破提升的具体举措。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支持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组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国信2-1号”“国信2-2号”养殖工船交付运营,推进3条工船联运,推动“深蓝”系列养殖装备投用。推动海湾化学绿色循环经济等项目竣工投产。
在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建造首艘31.9万吨超大型油船,交付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21万吨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青武麦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等高端装备,推进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推动抗肿瘤药物BG136进入临床Ⅱ期、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LY102进入临床Ⅰ期试验;加快推进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益泽海洋食品等重点项目建设。
面向海洋未来产业,推进深远海资源保藏与环境模拟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镭测创芯、蔚海明祥、罗博飞等企业加快研发海洋智能观测探测装备;深入实施“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推进上合海洋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瀚海星云”“问海”“港口”等大模型优化及应用,完善“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体系。
提示:海洋是山东最大的优势和潜力。作为山东海洋产业的龙头城市,青岛在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已成为青岛最大的发展特色、最强的发展引擎。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整理
种昂经济观察报记者
山东新闻中心主任
关注石化、钢铁、机械制造以及山东地区区域新闻报道,擅长公司新闻分析、人物特写、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