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救援车队在缅甸遭到缅甸政府军鸣枪示警。
【缅军政府发言人证实对中国救援队鸣枪一事】
事后缅军政府发言人佐敏吞证实了此事,称缅甸军政府前一天晚上向中国红十字会的车队鸣枪三次发出警告。他辩解称,缅政府军之所以鸣枪,是因为中国救援车队出现在了冲突区,但事前并没有通知军政府或当地使馆,车队也没有听从军方的指示停车。
显而易见,缅甸政府军似乎并未对此事件有任何的歉意,而且还基本将责任归咎到了中国救援车队身上,试图对其行为予以合理化。
对此,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大灾当前,人命关天,当务之急是全力抗震救灾。中方强烈敦促缅甸各方切实保障包括中国救援人员在内的国际人道主义力量的安全,确保救援物资顺利抵达灾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客观来说,在此次地震救援一事上,缅甸军政府的反应和做法确实有些令人失望。
本次地震的重灾区位于缅甸北部的实皆省,该地区目前大部分由民地武控制。地震发生之后,缅甸军政府的重心似乎放在了打击民地武,而非地震救援上。
从相关报道来看,缅甸影子政府“民族团结政府”在地震发生当天,就宣布单方面停火,以方便为灾民提供经济援助,随后,果敢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均宣布单方面停火,并承诺一个月内不会对缅甸政府军发起进攻,以便救援行动顺利展开。
【缅甸民地武在地震后率先宣布停火以便救援】
然而,敏昂莱领导下的缅甸军政府还在持续行动。多方消息显示,缅军在震后至少五次对民地武地区进行空袭。尽管缅军宣称这些行动属于“反击”,但外界普遍认为,敏昂莱政府是在借自然灾害之机打击对手。
此次对中国支援车队鸣枪示警,无疑再次证实了此事。这种置政权利益于民众利益之上的行为,引发了多方面谴责。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缅甸军政府近期态度有所松动,宣布即日起至4月22日暂时停火,以进行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
但问题在于,这一停火承诺的可信度存疑,外界普遍担忧敏昂莱政府可能会在停火期限到期后重启攻势。
事实上,缅军政府在这个时候对民地武动手,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地震发生后,全球目光聚焦缅甸,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各方停火救灾。缅军此时仍发动攻击,必然引发更大的国际批评,使其进一步陷入外交孤立。
另一方面,灾难面前,民众更关注生存与安全。缅政府军在此时攻击民地武,受害的不只是对方武装,还包括大量平民,这只会进一步激发民众的反抗情绪,令反对势力更加团结。
【中国救援队前往缅甸支援】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缅军政府此举也非常不合时宜。缅北地区长期以来是中缅贸易的重要通道,缅甸的持续动荡不仅影响双边经贸合作,还可能引发难民潮,冲击中国边境安全。因此,中国在缅甸问题上的核心诉求是“稳”——希望缅甸局势尽快回归可控状态,以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缅甸问题,同时强调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在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迅速提供救灾物资,并派遣大批救援队伍驰援灾区,展现了大国担当与人道主义精神。
然而,缅军政府对中国救援车队鸣枪示警的做法,既无助于救灾,也与维护地区稳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于当前的敏昂莱政府而言,遵守停火承诺,推动灾后重建,是其挽救声誉的最好方法。如果缅政府军继续敌视国际救援力量,甚至阻碍人道主义援助,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外交压力。
总而言之,缅甸当前的局势仍然复杂多变,战火未熄,政治对立依旧。在地震这一重大灾害面前,中国的立场明确,即呼吁缅甸各方优先考虑人道主义救援,而非将灾难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但最终,决定缅甸未来的,仍然是敏昂莱政府的选择。是借机缓和国内矛盾,还是继续坚持武力镇压?答案依旧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