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曾说:“教育就像种子,耐心培育才能开花结果。”

父母通常被视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那如何才能做好第一任老师呢?



《人民日报》给出了6点建议:培养习惯;提升自己;拆解目标;找准方向;爱惜身体;把握当下。

父母如果能管住孩子这6点,孩子想不成才都难。

一、培养习惯:循序渐进,鼓励孩子长期坚持

孩子的童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这时候更容易在孩子的大脑里播下好习惯的种子。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记者采访:“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回复道:“幼儿园。”

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

“学到了,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观察事物要仔细。”

你看,好习惯就是得从小时候就开始培养。



所以,父母可以循序渐进,鼓励孩子长期坚持一些好习惯,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二、提升自己:鼓励孩子多读书,主动学习是关键

很多学校教学楼贴的名人照片中,通常会有一个叫弗朗西斯·培根的人。

他的头像下面往往有这样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多读书,主动去求索、去学习。

但是,不得不承认一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比书更有诱惑力。

孩子们在手机上刷短视频、玩游戏,比很多大人还熟练。

因此,如何让孩子多读书少看手机,这对父母而言,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办法。

比如:有的家长会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带孩子逛图书馆,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等等。

办法总比困难多,多尝试,总能找到让孩子多读书的好办法。

三、拆解目标:帮助孩子设定阶段性小目标,逐个击破

我相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年后,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帮助孩子学会设定阶段性的小目标,然后让孩子逐个去击破。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告诉我们:

“以往成功的经验,会影响个体判断自己是否有信心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应对某一情境。”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能学会设定阶段小目标,并逐个击破。那么,在孩子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会更有信心。

因为,他曾经无数次地达成过很多小目标。

四、找准方向:协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全情投入

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全情投入,才能获得更持久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内啡肽给的,并不等同于多巴胺所带来的快乐。

虽然,内啡肽跟多巴胺都是身体里的两种激素,而且作用还都是带来快乐。

但是,多巴胺的快乐,是奖励机制;内啡肽的快乐是补偿机制。

比如:孩子刷短视频满足的快乐,就属于多巴胺;而刻苦学习后,取得好成绩所带来的快乐,就是内啡肽。

作为父母,更多要鼓励孩子去追求内啡肽的快乐。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多观察一下;

孩子更愿意专注在哪些事情上,并在孩子专注的这些事情上,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说不定这里面就有适合孩子的道路。

五、爱惜身体: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是场马拉松,要跑赢人生这场马拉松,就需要拥有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身体,不仅仅包括生理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这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地方。、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心理健康甚至会决定生理健康

比如:父母在某一段时间里忙于工作,突然减少对孩子的陪伴,由此导致孩子食欲不振、甚至生病,这也是完全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所以,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六、把握当下:提醒孩子珍惜现在,未来也会心生欢喜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我们也决定不了,唯有当下,才是我们真正能把握的。

孩子还小,可能并不明白把握当下是什么意思。

父母可以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唯有珍惜现在,才能在未来心生欢喜。

孩子就像果园,如果疏于管理,就会野蛮生长;要想硕果累累,就得勤于管理。

-The End - 作者-而这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