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188人
西宁晚报讯(记者 刘瑜)一季度,我市紧紧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就业提质增效行动,在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一系列创新举措落地生根,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18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7.02%;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508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1.7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0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5.2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6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37.78%。亮眼的就业数据,正是西宁多维度发力,推动就业创业工作迈向新高度的有力见证。
政策“活水”,精准浇灌市场“沃土”
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积极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将政策落实与服务落地融入就业工作全程。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吸纳就业主力的扶持力度,通过“直补快办”“免申即办”,让政策红利迅速惠及市场主体,助力企业稳定岗位。目前,全市已为1.15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和17人次高校毕业生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19亿元,为4262人次公益性岗位人员兑现岗位补贴1013.19万元,政策赋能效应持续显现。
服务“升级包”,解锁就业“新体验”
我市调整完善由57家单位参与的就业促进议事协调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西宁市2025年促就业工作要点》,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产业政策深度融合。整合“政府+市场”资源,以产业扩容、项目拓岗、灵活就业为着力点,稳定和开发6.1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新业态岗位超2000个,推动就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就业联络员,建立重点企业动态监测机制,为54家企业解决用工3089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持续扩容,12个零工市场、驿站投入运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依托“12+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开展79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1898家企业发布6974个岗位。借助“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精准对接重点群体需求,通过“直播带岗”“企业探岗”,实现从“人找岗”到“岗找人”的转变。
靶向“攻坚”,筑牢民生“保障网”
持续落实“1131”就业帮扶,开展“组团式”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32家见习基地募集110个见习岗位,助力毕业生就业提质。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坚持外出就业与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加强园区企业、重点项目与农村劳动力的供需对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社区养老、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提供“点对点”输转服务,组织近300人次农民工“一站式”返岗。同时,深耕“雄瑞保安”“大通护工”等劳务品牌,壮大特色劳务品牌龙头企业。
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推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统筹公益性岗位资源实施分类帮扶,帮助1705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兜牢民生底线。
技能“引擎”,驱动人才“新赛道”
推行“需求+培训+评价+就业”链式培养模式,挖掘本土资源,组织从业者参加“农家乐特色培训班”“创业创新带头人专题培训”。前瞻布局绿算产业,申报增设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标注师评价工种,填补新职业认定空白。整合14家职业院校资源,成立青海省首个职业技能培训联盟,开发绿色产业、数字经济领域课程,实现“校—企—基地”人才共育。与阿里、华为等头部企业共建本土化数字技能师资库,提升技能人才供给的适配性。
创业“东风”,点燃创新“新引擎”
持续优化创业服务,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拨付创业补贴,做好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开展创业企业需求摸排,组织创业指导专家深入园区、企业开展12次创业问诊助企行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城北区启动活力YOUNG谷平台,融入全省产业“四地”建设和西宁市委“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设置六大功能区,搭建高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创业共建、成果共创的一体化平台。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