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已成往事
——致逝去的亲人
王 勇
天上星星点点,地上思念连连,清明时节,缅怀如春草般疯长,无处安放,逝去的亲人仿佛近在眼前,从未离开。
母亲2009年生病,卧床刚满一年就撒手人寰,一晃已过十六载。那年,我才28岁,眼睁睁看着生我养我的母亲离我而去,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她虽然是农村妇女,对我们的教育非常严苛,为人处世一丝不苟,留给我们两兄妹的精神财富受用一辈子。
我记忆起的80年代生活条件有限,厨房在母亲的打理下井井有条。进门就能看到用砖块支起的一块案板,蒸馍、擀面都在上面操作。平日总是用一块塑料薄膜盖住,四个角上各放一木方,恐风掀起或移了位沾上灰尘。柴火灶也是三生有幸,在母亲手上几经迭代升级。从简陋的泥巴灶、砖土混合灶、电磁炉、煤气灶,到后来的便捷天然气灶。无论何时,灶台亮亮堂堂,锅碗瓢盆等炊具摆放有序。我和妹妹继承了她的优点,从电饭煲到灶台,从碗橱到餐具,一切都在其位,秉持母亲的教诲,干净整洁的厨房才能烹饪美食。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亲是60年代的人,生活观念很是传统。她病入膏肓时,嘴里念叨最多的就是想见到孙子,临盆在即的妻子也很是着急,不想让她留下遗憾。幸哉,母亲走得很安详,在她弥留之际,终于见到了孙女。
在我脑海里的爷爷拥有健硕的体魄,是种庄稼的“老把式”,深邃的眼神充满智慧,六七十岁都能健步如飞,种地也能玩出新花样,当别人还在种玉米他就改行种甘蔗、叶子烟草。爷爷还是远近闻名的锻磨匠,不曾读书的他讲起石匠手艺活来滔滔不绝,从挑选石材、粗加工打磨、精加工抛光,都有一套深厚的经验。石磨、石臼都是他的拿手戏,匠心雕琢“非遗”之美,可惜的是,享年84岁的他与独门绝技一起陨落。
爷爷走后不满3年,婆婆也相继离世,大概是思念过度,去极乐世界陪伴阿妈和爷爷了吧。婆婆裹过脚,出生在偏远的茶坝,当年家境不好,幼年便过继到祖父家,12岁就成家立业。年迈后由幺爸赡养,80多岁还惦记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经常杵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到我家,十分钟的路程硬是被她的小脚丈量一两个钟头,也只是为了短暂的抱抱重孙,安慰丧偶的父亲,与父亲攀谈间,流露出落叶归根,思念生她养她的家乡。为了弥补她的遗憾,我在2022年毅然决定去她的家乡支援教育工作两年有余,愿在天之灵安息。
逝者已去,无法复生,生者还在,奋发生活,往后的每一个四季流转,一捧哀思寄,两行清泪腮边流,片片纸钱化蝶舞,送给亲人表哀思。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勇
供稿:青川县地方志编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