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抗战题材影视剧中,鬼子使用的轻机枪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歪把子,当然也有时候用捷克式轻机枪充数(估计是导演找不到道具),还是56式冲锋枪的30发弧形弹匣插在捷克式上,正确应该是使用20发直弹匣。不过历史上鬼子使用的轻机枪型号可不少,制式轻机枪就有三大款,即大正十一年式、九六式和九九式。歪把子其实就是日本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的俗称,因其枪托向右弯曲而得名,枪托向右弯曲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射手贴腮瞄准。
八路军缴获的歪把子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从1922年就开始装备日军,一直到1941年才停产,前后生产了近20年,累计总产量达到29000挺。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日军装备的第一款制式轻机枪,问题不少,例如弹斗设计容易导致供弹故障,做不到步机弹药通用(使用全装药6.5毫米步枪弹故障率高),还有脚架过长导致火线高度太高,等等。当然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射击精度比较高,在老兵手中还是能发挥不小作用,甚至可以当狙击枪用。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的这些缺陷在实战中暴露无遗,经常被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压制,因此日军在1936年设计出新型轻机枪——九六式来取代。只不过由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替换方案推迟了。九六式轻机枪跟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一样,口径6.5毫米,采用30发弧形弹匣供弹,供弹可靠性大增。同时便于保养,可以任意进行高射俯射,不需要额外的工具辅助,整枪重量也有所减轻。并且射击精度也很高,日军经常用来狙击重要目标。
九六式轻机枪
PS:因为九六式轻机枪的枪托与机匣并没有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是和握把对齐,看起来有点拐歪的感觉,因此这枪当年在中国战场也有一个俗称——“拐把子”。
九六式轻机枪配有专用弹,弹头与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步枪弹相同,弹壳直颈部短1毫米,所以全弹尺寸短了1毫米,两种子弹其实可以通用。专用弹发射药燃烧更迅速,以适应更短的枪管发射,子弹杀伤力很大,射入人体后,和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步枪弹一样容易翻滚。九六式轻机枪虽然性能上比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有很大提升,但还是有不少问题,例如结构过于复杂,过长的两脚架导致火线高度太高(歪把子的缺点被继承了),因此日军在1939年又推出了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是二战日本军队唯一一款达到世界主流水平的机枪,该枪是在九六式轻机枪基础上改进而成(口径由6.5毫米改为7.7毫米,威力大了不少),与九六式轻机枪可共用一些零件,取消了油泵,拥有较好的退壳机制,其可靠度超越以往的日军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的主要创新在于其弹药和弹匣设计的改变。九九式轻机枪的弹匣相比九六式轻机枪,大幅度减小了弧度,这样的设计变化不仅使得弹匣更加紧凑,也降低了武器的整体轮廓,从而有助于士兵在各种战斗环境中更加灵活地操作。此外,在弹匣的容量和装填方式上也进行了优化。新的弹匣设计支持了更快的换弹速度和更高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极端的战场条件下,如泥泞、尘土或雨雪天气。
鬼子使用捷克式轻机枪
此外日军在九九式轻机枪的基础上还推出了数款改进型号,一式轻机枪(I型、II型、III型)和三式轻机枪,口径都是7.7毫米。主要特征是改变供弹方式(弹板、弹链),枪管长度有所增加(提高子弹出膛初速)。不过这些改进型号产量并不多,更多是一种测试。
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的产量比歪把子要大不少,截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九六式轻机枪产量为45000挺,而九九式轻机枪产量达到53000挺。日军三大制式轻机枪的总产量达到127000挺,数量确实不少,但这些机枪并非都用在中国关内战场,像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主要装备关东军和太平洋战区的日军。关内日军以装备歪把子为主,早期只有少数精锐部队才装备九六式轻机枪,例如第十一军。到了抗战中后期,部分日军治安师团也装备有九六式轻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
日军还有一种轻机枪产量也不少,这就是智式轻机枪,其口径为7.92毫米,与当时中国军队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口径一致,并且子弹可以通用。智式轻机枪是参照捷克式轻机枪进行改良制造的,很多部件可以通用,但综合性能比捷克式轻机枪强,改进了捷克式轻机枪散热不良的问题,并且采用30发弧形弹匣火力更猛(也可以插捷克式轻机枪的20发直弹匣)。智式轻机枪主要用来装备伪军和日军二线部队,一线部队很少装备。
另外日军还使用缴获的捷克式轻机枪,特别是抗战后期日军资源匮乏,武器弹药补给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经常在一些历史照片中看到日军士兵端着捷克式轻机枪射击,虽然其中有部分是摆拍,但确实有日军装备的情况,当然也是二线部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