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上海崇明区为背景虚构创作。
康熙二十三年秋,崇明岛十二岁的渔家女阿芦在滩涂拾贝,发现苇丛里蜷着只折翅白鹭。
她解下红头绳绑住鸟腿,日日挖沙蚕喂食。第七日白鹭突然开口:
"小妹把俺搁到老榆树第三根横枝上。"
阿芦颤巍巍照做,那鸟喙竟啄下片带血痂的羽毛,落地变成条金鳞小鱼。
当夜海风裹着咸腥闯进茅屋,阿芦梦见白鹭化作素衣妇人,指着东南方尖叫:
"三日后未时有海啸!"
惊醒见枕边摆着七粒莹白鸟蛋,蛋壳纹路拼出"担米填灶"四字。
她哭着摇醒爹娘,全家把存粮全堆在灶台后,米缸将空时蛋壳突然裂开,涌出的米粒带着稻花香。
逃难那日乌云压得桅杆弯,阿芦抱着最后粒鸟蛋奔上龙王庙石阶。
潮头扑来时蛋壳"咔"地绽开,钻出的雏鸟迎风暴长成巨鹤,羽翼扫过处海浪退成透明城墙。
鹤颈低垂示意阿芦攀背,爪尖掠过屋顶捞起哭喊的孩童,惊觉每个孩子衣襟都别着根白鹭绒羽。
海水退去后,家家户户门楣挂着湿漉漉的鱼形红绳。阿芦在滩涂重遇白鹭,它正用长喙帮搁浅的比目鱼翻身。
"俺本是郑和船队养的报信鹤,沉船后魂灵附在鸟群。"
白鹭抖抖翅膀落下片磷光,"往后见着戴鱼骨项链的鸟,便是俺们报恩使。"
腊月阿芦爹的渔船遇浓雾,桅杆忽有群燕雀衔来发光的海藻。
跟着绿光驶出二里地,船头撞上堆浮冰,冰里冻着二十筐东洋商船的年货。领头燕子摘下阿芦当年绑的红头绳,绳结已化成珊瑚枝。
开春时岛上飞来群陌生候鸟,翼尖都系着五谷编的脚环,老渔民说半夜听见鸟群用吴语商量"该给西村送蚬子了"。
阿芦及笄那年染了怪病,总对着空气比划驾鹤姿势。
某日她冲出屋指着空白宣纸喊:"快记!东北二百里有商船触礁!"里正半信半疑派船探查,果真救起琉球使团。
那夜满月映着窗棂,当年救过的白鹭衔来枚玉扳指,指环内壁刻着"永乐十六年宝船监造"。
成亲那日花轿过滩涂,突然降下千只白羽铺成路。阿芦掀帘见当年巨鹤在云间盘旋,撒落的磷粉凝成喜字。
怀中突然多了个温热的布包,打开是郑和船队的青花瓷钵,钵底游着条金鳞小鱼,鱼眼珠转着说:
"鹤姊嘱俺护你子孙七代。"
海浪声里混着声清唳,像是远行的故人笑着道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