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祛魅这个行业,殡葬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行业,只是它服务的对象不一样。”学生唐庆震个子高高,笑容稍显腼腆,讲起话来口气却温和坚定。在他心中,“正常”和“普通”才是对殡葬业恰如其分的评价。
2024年,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科专业,成为山东首个“吃螃蟹”的高等教育院校。9月,唐庆震和38位“05后”同龄人,来到这座现代与古典美感交错的历史名城,在林立的孔子雕像间,学习如何谈论与处置死亡。
4月3日,记者在课堂见到了出生于2002年的教师陆文慧。她和学生仅差三岁,一张年画娃娃般喜气的脸在讲起殡仪馆的生死见闻时,却丝毫不减其肃穆。
她说,“我们想培养的,就是不管历经多少次葬礼,都不会对生命麻木的殡葬人。”
“上一秒他还在跟你说话,还在用眼睛看着你,下一秒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你怎么叫他都不回答,再也不会回应你了。”班长任昱臻戴着一副简单的圆框眼镜,个性显露出超越同龄的内敛沉静,但回述起至亲离世的时刻,语调仍泄露出哀恸。死亡在逼仄的瞬间抢走亲人,这一微妙的机体变化被她概括为“生死的距离”。
和许多人相似,任昱臻思考死亡的起点是第一次直面至亲离场。满目白色与满耳痛哭,尚且稚嫩的心暴露在沉重的葬礼场景,这让她“心里会想很多这一类的东西”,也让她“高考结束后,发现有这样一个殡葬专业,我没犹豫就把它放在了志愿表第一行”。
唐庆震被调侃为有“殡葬家学”,他介绍,菏泽家中有长辈从事殡葬业,因而他对这一行已有相当了解。自己打小就知道逢别人家喜事,“你需要去刻意回避,因为别人会忌讳你。”但这些颇不愉快的经验并未让唐庆震对殡葬望而却步,他仍怀抱一种期待:行业“去特殊化”,得到与之匹配的尊重。
周洋选择用“乌鸦”指代“偏见”。在他眼中,偏见就如同乌鸦,乌鸦又名玄鸟,原本为报喜鸟,后来逐渐被视为灾害符号。“殡葬人也一样,我们是来为逝者最后一段时间画上完美句号的,而不是带来灾难的。”他是一个以微笑和注视作为讲话句点的男生,性情温柔细腻,被同学公认很适合抚慰悲痛中的在世者。
所幸,这些孩子在校园并未遭遇想象中的异样,反而许多同龄人会好奇地追问学科内容、实习场所、就业前景等问题,“05后”显现出兼容探索欲与务实考量的成熟心智。
事实上,作为山东首个设立殡葬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校方自然也有过招生层面的顾虑。健康管理系教学副主任张黎透露,“这个专业第一年招生,谁也没法保证。”随即她又露出笑容,“招生数量是最好的回答。一开始我们投放了30个计划,后期又追加了名额,最后总共招到39个学生,这个结果确实也在意料之外。”
张黎把原因归结为“‘05后’思想比较开放”,教师张如意说,自己本来准备了一些体己话去帮助学生克服社会偏见,结果学生们非常自洽,心理状态建设得超出想象,“我的台词都没用武之地了。”
具有哪些特质的孩子会更适合这个专业?陆文慧提供的两个关键词是——细腻、共情。她提起自己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殡葬行业,当时碰到一个工龄超过二十年的老师傅,师傅反反复复嘱咐她的一句话就是——“不要麻木”。
经历循环播放般的葬礼场景,亲手送别面目各异的陌生人,人也许会陷入“共情疲劳”,但陆文慧始终提醒学生,不要因为看多了生离死别就无所谓生命。张如意则认为最底线的原则即是“尊重”二字——尊重逝者,尊重家属。
“假如你最亲近的亲人离世,作为殡葬学子,你会如何为他操办葬礼?”
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周洋神色黯淡下去,双臂撑在桌子上,他说,家人对自己都特别好,自己可能会号啕大哭,真的办不下去,而哭完之后会恢复平静,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地继续生活,像亲人从未离开一般继续生活。
留着时髦“鲻鱼头”,挑染金色发尾的王欣雅看似叛逆,一直以轻松的口吻回应沉重的课题,但当谈及这个问题,她神色难得认真地描述,“如果她生前喜欢看世界,我就带她的骨灰去从没去过的地方;如果她是个恋家的人,我就带她回家,和父亲、母亲葬在一起。”
尽管已经学习理论知识大半年,谈论死亡成为十八岁孩子的必修课,每个人似乎都能对生死侃侃而谈,但学生们面对有关亲人的假设情境,依然无法做到职业性“脱敏”。任昱臻亦传递出一种乐观,“学了这个专业,面对亲人离世,我们起码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可以是亲手为他们操办一切的人。”
事实上,陆文慧一直试图向学生们推销一种“爱的生成”机制。她解释,自从进入殡葬业,虽然常常需要处理逝者遗属的痛苦、遗憾等消极情绪,但她反而开始尝试更加直白、频繁地向父母表达爱意,提醒他们定期体检。她从死的焦虑中生成了爱的表达,“看了这么多告别,我深深知道没有后悔这回事。”
消解死亡议题的沉重意味,是让它变得“可接受”“去神圣化”的另一种路径。陆文慧执教的《殡葬文化学》,常为学生提供死亡课题的多种哲学解法。
唐庆震便深受课程启发,“课本上的孟德斯鸠讲了,我们追求的是快乐主义,而不是享乐主义。所以我会更想好好生活,更热爱这个世界,而不是陷入过度思考。”
在记者到访徐西朋办公室的两天里,他几次与记者匆匆照面。他的手机总是同时开着电话,在热烈地商量些什么——“徐主任太忙了,什么事都得找他”。
作为健康管理系的系主任,徐西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建起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这一专业。近日,他奔走多家机构,为学生们下学期将开启的实习联络据点——产教融合是现代殡葬学科建设的必然。
“现代殡葬”,正契合着殡葬仪式的变革方向。学生大多参与过传统殡葬仪式,他们并非全然认同其中的流程与环节。
王欣雅回想几次传统葬礼,哀伤被繁重礼节切得零碎。王欣雅更推崇从老师上课放的纪录片中看来的“树葬”形式——“把骨灰种到树里,或者在树下埋下它,然后让它长成一棵大树。”
绿色、环保、简洁,是任昱臻为她眼中的现代殡葬选择的关键词。陆文慧把摒除传统陋习的过程形容为“搬走心中的大山”,正因殡葬无小事,社会整体观念移动一寸何其不易。
那么,“05后”究竟将为这个行业带来什么?
张如意感叹,这一代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接收性与创新性,既能吸收原本地方的风俗习惯,小脑瓜里也有许许多多新奇有趣的点子。
譬如,周洋跃跃欲试要制作“二次元”风格的骨灰盒,与色调单一、形态固定的旧日骨灰盒相比,这类骨灰盒将具有更多审美层面价值,亦将成为逝者个性与爱好的久久延伸。个性化的骨灰盒可以视作逝者对世界最后的剖白,“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将自己的留痕都装进了喜欢的小盒子。”
此外,张如意介绍,3D打印骨灰盒、机器人服务、VR等具有科技感的服务也在改造着传统殡葬的形态,学生们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殡葬业发展研究》这门课上正接受一种因技术迭代而发生的、讲述殡葬行业的新语法。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任务。”周洋认为自己作为行业转型期进入的新人,身上是有责任的,他更喜欢用“任务”去描述这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意味。
唐庆震则认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就是让这个行业“祛魅”,不需要太沉重,“快快乐乐地来,快快乐乐地走”,从死亡的思虑中跋涉出来,他年轻的眼睛在镜片后亮了又亮。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张焕辰 苏月鹏 设计 毛靖仪)
对话殡葬专业学生|“05后”,决心造新船“摆渡”灵魂
对话殡葬专业学生|工作性质特殊,需要随机应变
对话殡葬专业教师|想培养“不会麻木”的殡葬人
对话殡葬专业教师|克服观念误区,社会接受度高
对话殡葬专业教师|面对工作压力,学生“可以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