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我党根据国家发展要求,提出赓续中华文脉的号召,要求全国文化工作者认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过,时至今日,中国农村依然保留了不少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习惯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们都是一些匪夷所思的陋习。

一:

2025年4月,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社工志愿者正在向当地群众宣传33治丧制,村子里的葬礼要精简办理,不要铺张浪费。

丧事3天办完,紧锣密鼓,此番宣传对大用镇凉水村村民来说,听上去很新鲜,由于贵州六盘水地处偏远,发展落后,作为六盘水下辖村子,凉水村依然保留着传统丧葬习俗。

村民陈女士说,凉水村但凡有红白喜事,没个6、7天办不完,别的不说,红白喜事办要有规模,请村民帮忙,总得开个几桌,每桌必须有十七八道菜。

办的风光总要花钱,村民来了总要喝酒吃肉,光这项花销就得五六万,陈女士说,村子的风俗,谁家有红白喜事必须办的风光体面,不能让人家说闲话。

所以,有的人家本来没有钱,为了迎合村子的风俗,借钱办理红白喜事,结果欠了一屁股外债,真是打肿脸充胖子。

陈女士说,红事不说,白事大办能够显出你对长辈的孝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六盘水六枝特区的社工进入大用镇,一个村一个村走访,宣传白红喜事简约操办。

凉水村来了几名志愿者,向大家宣传33治丧原则,办事不要超过三天,陈女士的母亲恰巧刚去世不久,在志愿者的宣传下,她为母亲举办了三天丧事,节省了数万元。

这令素来孝顺母亲的陈女士有点胆战心惊,她看到志愿者宣传将过去丧事环节不能少的酒席厨师、唱丧先生、委托管事三项传统仪式纳入“联户长”体系,将他们转化成社区服务人员。

这些人过去在村子里是受村民尊敬的红白行业的专业人士,现在居然被政府直接管辖了。

社工志愿者还倡导村民办理酒席,实行“八大碗”,不管红事白事,所上菜品不能超过八碗,每桌花费控制在200元以内。

志愿者对村民宣传,红白事并不是办得越奢侈越好,那样只会浪费钱财,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办红白喜事可以从简办理,能为大伙省一大笔钱。

陈女士逐步了解到,政府提倡的简约办理,并非破坏凉水村传统风俗习惯,而是将事情简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久而久之,村民接受了简约办事,大家的情谊不淡反浓。

二:

“十里不同乡、八里不同俗”,红白喜事办理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流传时间长,被村民奉为圭臬,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些风俗也得移风易俗,适应新时代更为便捷的办事方式。

贵州省六盘水市社工及时对村民红白事风俗进行简约化革新,正是很好适应了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其实,随着时代转变,许多过去流传在乡间的风俗习惯,已经变质,变成了各地盲目追捧攀比的礼节仪式,这么做,已经让原本的风俗变成一种恶习,束缚着乡村百姓。

《礼记》:礼之失:烦,太多的繁文缛节,只会让每个地方原本的风俗习惯变琐,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古人提倡,恭俭庄敬而不烦。

显然传统文化智慧中,也提倡遵从节俭办事,但是,在中国乡村,各地红白事办理的礼仪,不但没有简约,葬礼风俗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吉林省吉林市某村民王某,最近正在为家里亲戚操办丧事,遗体火化后,准备买个骨灰盒,赶往殡葬用品专卖店后,店主告诉王某,骨灰盒有1000元,也有4000元。

王某绝对不对头,骨灰盒还卖这么贵?可是店主跟他推销,如今骨灰盒也有讲究,不能买太轻的,分量必须够,店主为他推荐紫檀木骨灰盒,说拿着有分量。

此番推销把王某说的一头雾水,骨灰盒需要买紫檀木的吗?可是他经不住店主滔滔不绝地推荐,一狠心买了一个中间价2000元的骨灰盒。

可是,王某事后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当地媒体,媒体对殡葬行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暗访,发现骨灰盒买卖存在不明码标价,这令记者觉得不解,便联系了厂家。

厂家告诉记者,如今骨灰盒出厂价实际只有几百元,有的地方价格更低,但是骨灰盒的利润被炒的很高,中间商会加价十倍、二十倍然后售卖,这已经成为当地殡葬业的“行规”。

由于殡葬业产品不属于老百姓日常用品,很多人对这里面的猫腻并不清楚,为了省事,还相信了当地殡葬业老板忽悠的“一条龙”服务。



所谓“一条龙”服务,指的是家属对逝者从遗体处理、葬礼准备、祭扫典礼等多方面全方位听从殡葬业老板安排,这些从业者还会指导逝者在清明节祭扫时如何“哭泣”。

有的人给逝者办完葬礼后,发觉收费不对劲,但是反馈后,殡葬业老板回复说,给逝者的东西不讲价,有些地方殡仪馆还和殡葬用品老板联合起来赚钱。

逝者火化后,家属想使用便宜的骨灰盒,可是殡仪馆却说,必须购买他们这的骨灰盒,不然不给家属成殓逝者骨灰。结果同款骨灰盒线上售卖几百元,殡仪馆却卖出几千元。

三:

吉林殡葬业对逝者家属如此收费,家属们对此的态度却两边倒,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一些人即便发觉殡仪馆在高收费,最后因为怕麻烦,不愿意多计较,办完了事。

另一些人,则被殡葬从业者牵着鼻子走,在葬礼规模、花销上攀比,吉林省某村,正在为逝者办一场葬礼,可是,在记者看来,这场葬礼可以用豪华奢侈形容。

在家门口的院子里搭了豪华的灵棚,灵棚旁边还要一个简易戏台,里边坐着数名乐手组成一个乐队,吹着唢呐,演奏哀乐。来到灵棚的亲友,必须先对逝者祭拜一番,祭拜后才能入席。

记者看到这家人为逝者举办的葬礼颇有规模,便问他葬礼花了多少钱?家属说,按照当地习俗,逝者需要在灵棚里停放4天,戏台上的乐队共8人,每人每天务工费300元。

出场费2700元,此外,这个村子习俗,葬礼还得请客,厨师每天要1000元,加上宴席和各种花销,总共花了5万多元。

记者发现,这家人生活似乎并不富裕,家里的陈设都很陈旧,但是,为了办葬礼,家属认为必须办的有模有样,因为这是他们村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这么办,你不办显得另类。

不但如此,吉林省这个村子,还流行土葬,村民们认为逝者为大,入土为安,尽管国家提倡火化,可是村民们还是遵从土葬风俗,先火化,再土葬,即便花两份钱也心甘情愿。

这样的风俗习惯,不要说和古人提倡的恭俭庄敬背道而驰,与国家提倡简化丧葬,生态葬礼也相违背,火化后再花钱搞仪式进行土葬,将事情弄得麻烦又繁琐,得不偿失。

可是,中国地狱广阔,广大乡村还留存着很多匪夷所思的风俗习惯,如果村民没有受到如贵州六盘水那样对村民的正确引导。

对身边的陋习就没有分辨力,会盲目跟风,如吉林省某地村民那样,最终受委屈的还是自己。

而且,这些陋习并不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不能被传承。

奸商还利用陋习愚弄百姓,变相加价,牟取暴利。整治地方殡葬陋习,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与引导,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引导。

可是,传统文化引导,并非易事。在山西某二手物品交易平台,多家网店售卖多款“三寸金莲”鞋和缠足有关的产品。一家网店兜售的缠足专用袜299元一双。

这家网店更在平台发视频展示穿上缠足袜后的效果。当有顾客投诉时,网店客服说:如果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我们的商品,在宣传封建迷信,我们可以立刻下架该商品。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过去毒害女性双脚的三寸金莲鞋,不是早就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了吗?怎么又重出江湖?

有人分析说,如今伴随国家提倡传统文化,那些不法商家看到商机,趁机宣传被时代淘汰的三寸金莲鞋,将其一番包装后,打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在市场上售卖。

四:

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当然不是,这是把已经扫进历史垃圾堆的封建糟粕又拿出来赚取噱头。

古人说: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国家提倡,部门监管,恐怕还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厚造诣的学者出来言传身教才是文化传承之道。

参考资料:

1:部分农村高额殡葬费乱象直击:有人一边被坑一边攀比.光明网.2024-04-02

2:贵州六枝:移风易俗新风吹散陈规旧习.央广网.2025-04-02



3:非遗是重现历史精华,不是重蹈糟粕陋习.红网.2023-04-1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