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月末博鳌论坛2025年年会上,我们郑主任谈到了养老金。
通篇看完,隐显两大观点:
他说农民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养老金之间差异较大,要尽量缩小待遇差距;其次他认为农民养老金基本上依赖财政,并把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定义为“额定式养老津贴”。
而农民养老金90%源自财政,10%体现在个人缴费上,基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确认涨幅上要尽可能体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郑主任用大篇幅说了农民养老金,内容详细而复杂,究其他表达想核心其实很简单:缩小职工和农民养老金待遇是未来要努力方向,但不能给农养老金涨的太多太快,要考虑财政承受能力。
简言之慢慢涨,慢慢来。
听完后你不得不佩服郑主任强大的叙事能力,分析有理有据,好像是这么回事。
但,真要化身实际,把农民角色赋予到他身上又会如何。
评论区中,网民对郑主任观点不同普遍观点认为,郑主任把农民养老金想的过于简单,同时把农民养老金形容为“津贴式养老补贴”是不对的。
何为津贴?比如野外作业补贴,夜班补贴、流动施工补贴。
它本质是体谅劳动者而做出的免费补偿。
同理若按津贴式养老补贴形容农民养老金,等于说是农民在白拿这部分钱。事实并非如此,农民养老金又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由个人账户、集体补助和国家补贴构成。
虽然个人缴费相对城镇职工低很多,设置从每年100元-500元几个档次。
但不等于农民个人交的少?
每月领取的前提是,农民要满60周岁后才可以按月领取,那么这之前农民拢共缴纳总额是不少的。郑主任说的在理却忽略了城乡发展本质。
另一个是网友比较关心,为什么职工养老保险涨幅要远远大于农民养老保险,是交的多所以涨幅多吗?纵观全国根据低于不同和缴费档次不同,我们也看到了巨大差异。
以2023年131省份退休工资,养老金平均标准及调整幅度排名:
第一梯队(5000元以上)
西藏5660每月,增幅7.2%;上海5440,5.5%;北京5280,5.3%。
以此类推第二第三梯队。
可见退休职工养老金增幅远远要大于农民养老金增幅,这巨大的“涨幅差”凸显城乡差异。因此有人问体制内人员退休金高,退休金从何而来?
是不是由财政直接发放?
也有人说若打破城乡差异,实行统一标准财政是不是就没那么大压力,现在是高低不平均,有拿两三万有拿一两百,把高的往下把低的提高基本可以统一实现养老保障。
同理,农民种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他们的工种决定收入上限,但不能因此判定他们就是那津贴养老金的人。
当年农业反哺工业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了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应积极推进努力作为。我觉评论区各位看的明白,可能不清楚养老金具体运作规律,也无法否认农民个人缴纳费用低的事实。
但这么多年来,职工养老金涨幅有目共睹,而农民养老金十几年来增长缓慢。
城乡不该是两个区别划分,农民养老金就该缓慢增长,职工就该多涨?同理郑主任认为弄明仰养老金涨幅应尽量而为量力而行,那么作为专家、教授、体制内人员是不是理应同样尽量而为量力而行?
其实我从郑主任话语中,还看到一层意思:就没想过让农民多领养老金。这种既想两边讨好,又不得罪的方式还得是这些专家。
双轨制养老制度,在老背景下他可能适用,当下却不太适用了。
很多时候不是农民不想多缴费,只是劳作内容限制缴费上限。目前中国普遍农村农民收入,基本来源土地粮食收入,一年收入除去各开支实际所得很微薄。
平均到12个月中,每月就更少了。
农民也是人也渴望得到更好养老保障,但这些不能全寄希望于农民收入提高,还需全社会、工业反哺以及国家支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还是那句话:“田间若有名与利,牧童何必苦读书。
郑主任所言,理应更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