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习不敌歼10C,实战被击落,中国的苏35还有啥用?曾经被誉为"终极侧卫"的苏-35,在中国空军中的角色正发生微妙转变。
这个价值8000万美元的空中平台,虽在近年国际军演中不敌国产歼-10C,却意外找到了新的战术定位。




俄乌战场数据显示,俄军苏-35平均每月损失0.23架,战损率是苏-30SM的1.7倍。关键问题出在电子系统——其"雪豹-E"雷达在多目标追踪时,处理速度比歼-16的AESA雷达慢38%。
去年中俄联合演习中,苏-35与歼-10C对抗的交换比达到1:3.2,暴露出近距离格斗的机动劣势。




中国空军24架苏-35已成"技术跳板"。沈飞工程师拆解发现,其117S矢量发动机的偏转速率比国产WS-10B快0.17秒,这个数据直接催生了歼-11D的飞控系统升级。
更关键的是其机载OLS-35光电系统,为国产歼-16D电子战机提供了对抗逻辑参考。
在南海战巡中,苏-35凭借1900公里的作战半径,承担起"空中加油站"角色——通过加挂4个副油箱,能为歼-16机群延长25%巡航距离。




去年珠海航展展示的新用法更让人眼前一亮:挂载6具电子战吊舱,变身战术干扰平台,这套改装方案成本仅为专业电子战机的三分之一。
国际军贸市场的变化印证着这种转型:埃及取消26架订单后,印尼也传出退货风声。
但俄罗斯厂家已着手改造——最新交付的苏-35SK增配了中国产数据链,能接入北斗导航系统。这种"中西合璧"的改进方向,或许正是四代半战机在智能空战时代的生存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