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玉这个丫头,相当的不一般,跟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形象很不一样。
莹玉本来是太子李显的侍婢,原名叫小红。
太子之所以把她派到湖州,最主要的目的,是打探李规的下落。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太子李显的诉求,李规窜弄着李显寻宝、起兵,但是李显不敢,李显甚至让吴孝杰烧了他手中的那本《蓝衫记》,以断了李规造反的念头。
遭到太子的严词拒绝以后,李规义愤之下赶到湖州,想联系刘查礼,一起说服太子起兵。
在这种情况之下,太子派婢女小红和三十名卫士到湖州,目的是为了查访李规的下落。
之所以要查访李规的下落,并非是为了李规的安全,也不是为了宝藏,而是害怕李规落入皇帝之手,会让太子本人受到牵连。
所以,对于小红来说,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查访李规的下落,然后将李规的下落报告给太子知道。衍伸的任务,是保证李规不要落入皇帝或内卫之手。
但无论如何,小红的任务不应该包括寻找《蓝衫记》,因为李显对《蓝衫记》丝毫不感兴趣,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
按照正常的逻辑,小红到达湖州以后,第一件事情,就应该是派人到刘家庄查访,即便刘查礼靠不住,也可以试探出他的态度。
然而,小红到达湖州以后,却做出了一连串迷惑性的行为。
首先,小红带领卫士到达湖州以后,一年的时间渺无音讯,太子与她完全是失联的状态,太子万般焦虑之下,不得不选择派人再来寻找她的下落,这才有了两名吴姓之人的被杀。
以小红的客观条件,完全有机会给太子报个信儿,为什么她一到湖州就玩起了失踪,这一年多的时间她又在干什么呢?
我们以案发为标准时间点,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可以大致梳理出小红在湖州的行动轨迹。
根据可以考察的线索,大概在九个月以前,小红化名为莹玉,到州城玉花轩成为一名歌姬。不久之后,刘传林在玉花轩认识了莹玉,两个人彼此爱慕。
大概在六、七个月以前,刘传林替莹玉赎身,两个人私自成婚,在州城租房同居了半年之久。
一个月以前,莹玉又悄悄的回到了玉花轩,谎称是被刘传林给抛弃了。
不久之后,莹玉策划了“赏月遇仙”的一幕,勾上了刘传林的父亲刘查礼,刘查礼再次为莹玉赎了身。
在「蓝衫记」故事开篇之时,刘查礼娶莹玉为续弦,刘传林赶回家中,发现继母竟然是自己的妻子,「蓝衫记」的故事正式展开......
研究小红行动轨迹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小红的行为非常反常,他离开洛阳后没有直接到湖州,而是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州城玉花轩的头牌歌姬,目的却是为了引诱刘传林。
这简直是太奇怪了,刘查礼才是《蓝衫记》的知情者,也是李规到湖州寻找的对象。小红却不接触刘查礼,而是舍近求远,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接触刘传林,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如果说小红是为了“曲线救国”,虽然是走了一条弯路,但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小红明显就是假戏真做了,因为如果想要从刘传林嘴里套话,根本不需要走到结婚这一步,更不需要在一起住六个多月。
前前后后,从准备到实施,小红用在刘传林身上的时间,至少有十个多月的时间。花十个月的时间,来探查刘传林是否知道李规的下落,这未免有些太离谱了吧。
后来,小红为什么又离开刘传林,转而去勾引刘查礼呢?
我们可以理解为,小红从刘传林那里知道了李规的下落,知道李规已经落入刘查礼之手,但是刘传林也不知道李规具体关押的地方,所以小红才要转而接近刘查礼。
书中没有交代,但这是最合理的解释。
然而,这总让人感觉有些多此一举,纯属脱了裤子放屁。刘查礼作为刘家庄的当家,又是《蓝衫记》的持有者,小红为什么不直接接近刘查礼,反而要在刘传林身上浪费了近一年时间呢?
而且,既然有了李规的消息,小红为什么不给太子报个信呢?
反正,不管怎么解释,小红身上的疑点都是说不清的。
要么就是作者自己没有搞清楚,所以在情节上留下了漏洞,否则,就是小红有她自己特殊的目的。
我们先暂时抛开漏洞的假设,如果这些情节矛盾都不是漏洞,小红到底想干什么呢?
首先,小红这个人肯定是有些不靠谱的,这一点,从他对太子玩消失就能看出来。她和刘传林的假戏真做,当然也不完全是为了太子,而是为了她自己的私欲。
在那段时间里,小红大概率上有过摆脱太子的想法。
后来,小红为什么又摆脱了刘传林,转而去勾搭刘查礼呢?
这其中,当然是发生了某些变数,书中没有交代,但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得到了李规或《蓝衫记》的信息。
但从后来小红在刘府的表现来看,小红的主要心思,是放在了《蓝衫记》上面,而不是李规。
前面说过了,在太子交给小红的任务中,是绝对不包括《蓝衫记》的。而且,以李显小心谨慎的性格,像《蓝衫记》这种事情,应该也不会讲给一个丫鬟听。
结合小红在刘府的行为来看,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这样的:她得知了三本《蓝衫记》中的宝藏秘密,从而对宝藏起了觊觎之心,所以去接近刘查礼偷《蓝衫记》,目的是为了得到翠屏山中的宝藏。
后来,小红的身份暴露,偷《蓝衫记》的计划很难实现。而且,此时狄仁杰参与到了其中,小红为了自保,于是又转而执行太子的命令,跑到小楼中去探查李规的踪迹......
以上,是对小红一系列迷惑性行为最合理的推测。
当然了,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即这是作者所遗留的巨大的情节漏洞,老钱对细节打磨的不够细致,所以很多情节中的逻辑细节没有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