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沙两国完成的东风导弹军贸协议,堪称国际军工合作教科书式案例。

面对波斯湾危机四伏的局势,沙特王室成员秘密访华寻求支持,最终以35亿美元锁定36枚东风-3导弹,更斥资150亿美元建立配套训练体系。这场交易不仅创下当时中国单笔军售最高纪录,更展现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平衡的智慧。

当西方盟友拒绝提供安全保障时,果断转向新兴东方力量。



战略棋局中的大国担当

中国在此次合作中展现的战略定力值得称道。

不同于西方军事强权的驻军模式,中方坚持“技术输出不驻军”原则,通过派驻工程师团队完成导弹操作培训、维护体系搭建等技术支持。这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既恪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准则,又切实帮助沙特建立起自主防御体系。数据显示,该导弹系统至今仍保持100%战备完好率,成为守护沙特40年和平的定海神针。



军工外交的时代价值

这场世纪交易开创的“军工+能源”合作范式具有深远意义。

沙特作为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国(2023年占比17%),双方通过军工合作建立起特殊战略互信。中国装备在实战中证明价值——1990年海湾危机期间,东风导弹的威慑力成功遏制潜在入侵,直接验证中国军工产品的实战效能。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安全自主+技术自主”的创新路径。



中东变局中的中国方案

当前中东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

美国在中东驻军规模从高峰期的10万缩减至不足3万,俄罗斯通过叙利亚战争重返中东,地区国家自主意识觉醒。中国创造的军工合作新模式恰逢其时——不附带政治条件、不谋求军事存在、专注技术转移的“轻资产”合作,正成为地区国家提升国防自主能力的新选项。沙特随后采购彩虹无人机、PLZ-45自行火炮等装备,正是这种模式生命力的延续。



发展中国家的破局启示

沙特的战略选择为中小国家提供宝贵经验:在安全领域实施“技术来源多元化”策略,通过平衡外交获取最大安全保障。这种“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智慧,使其既保持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又通过中沙合作获得关键威慑力量。

统计显示,采用中国防空系统的中东国家,国防预算中人员培训支出占比平均下降12%,装备维护成本降低25%,这种“可负担的安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吸引力。



中国军工走向世界的实践揭示深刻规律:

真正的战略威慑不来自武器销售本身,而在于帮助客户建立自主可控的防御体系。

正如中国工程师手把手帮沙特构建的导弹运维体系,既包含硬件设施建设,更涵盖人才培养、制度规范等软件配套。这种“交钥匙工程”思维,使沙特从武器进口国蜕变为地区安全维护者,这种质变正是中国军工外交的核心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