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舰真的不怕死吗?

竟然敢挑衅、抵近中国山东舰,他们哪来的自信?

2024年4月2日启动的"海峡雷霆-2025A"联合军演中,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编队以雷霆之势突破岛链,在台湾岛以东海域展开舰机协同、区域制空等实战化演练。这场展示解放军"体系作战+精准打击"能力的行动,意外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表演危险操作的舞台。

对此,日本防卫省高调宣称,其"大波"号驱逐舰(DD-111)在台湾东南440公里海域,以"贴面侦察"方式横切山东舰航路,拍摄到航母舰艏高清影像。这种刻意抵近的行为不仅违反《国际海上避碰规则》规定的安全距离,更在战术层面构成严重威胁——若两舰突发机械故障或操作失误,6300吨的日舰与6万吨级航母的碰撞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解剖日本"航母焦虑症":装备代差催生危险试探

此次执行挑衅任务的"大波"号,作为高波级驱逐舰的次舰,装备虽含MK-41垂发系统与ESSM防空导弹,但其1990年代设计理念已显疲态。反观山东舰,作为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第三代航母,配备歼-35隐身战机与空警-600预警机,已形成代际优势。

这种装备落差加剧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战略焦虑:2023年防卫白皮书显示,日本全年出动舰机跟踪中国航母达47次,创历史新高。其所谓"情报收集"已异化为系统性对抗——从"辽宁舰"首航宫古海峡时的"八舰围观",到如今山东舰遭"航路强穿",折射出日本对失去西太海上优势的深度恐慌。



危险游戏背后的战略困局

日本此次冒险行动暴露三重困局:

战术层面:依靠冷战时期反潜体系,难以应对现代航母立体攻防;

战略层面:所谓"第一岛链"在中国双航母战斗群面前形同虚设;

外交层面:刻意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却沦为地缘博弈棋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方在事件后通过防卫省官网公布航拍影像,企图将危险动作包装成"实力展示"。这种舆论操弄既违背《中日海上联络机制》精神,也与其标榜的"专守防卫"原则背道而驰。



硬核实力铸就海上长城

面对挑衅,山东舰编队展现出极高专业素养:

• 全程保持战备状态,未因干扰中断演训;

• 舰载机起降频率达到昼夜60架次峰值;

• 护航舰艇形成200公里纵深防空网。

这场"遭遇战"恰好验证了我军"全域慑战"能力:055大驱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歼-15D电子战机的电磁压制、以及水下攻击核潜艇的隐蔽突击,共同构成立体防御体系。正如防务专家所言:"挑衅者能拍到舰艏,只因我们允许他们在这个距离存在。"





向海图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

事件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我们还需要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电磁弹射与舰载预警机使航母战斗群前推1000海里;体系创新,"航母+东风"组合实现区域拒止与远海存在统一;以及不断地强大,2023年中美海上相遇事件下降23%,专业处置能力获国际认可。

当日本还沉溺于"拍照挑衅"的战术游戏时,中国海军已在实战化训练中锤炼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硬实力。从亚丁湾护航到也门撤侨,从深海科考到极地破冰,人民海军正以更自信的姿态守护国家利益。

波涛汹涌的台湾东南海域,既是强敌环伺的演兵场,更是检验大国海军成色的试金石。当"大波"号镜头里的山东舰劈波斩浪时,世界看到的不只是钢铁巨舰的雄姿,更是一个民族向海图强的决心。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阻挠中国统一和崛起的行径,都不过是螳臂当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