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军工舞台上,印度军工就像是一部充满荒诞与曲折的长篇“魔幻小说”。它怀揣着跻身大国军工行列的梦想,奋力前行,但是现实中却频繁上演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从弹道导弹到直升机,再到主战坦克,印度军工领域的种种表现,不仅反映出其自身的技术短板和管理漏洞,更是印度社会诸多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缩影。深入剖析印度军工,既能让我们对其有清晰的认识,也能从侧面引发对军工建设、国家发展的思考。

弹道导弹,作为国之重器,本应肩负起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的重任。但是,印度的弹道导弹却像是舞台上的“杂技演员”,给世界带来一场又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在导弹发射试验中,原地打转、飞行轨迹毫无规律,成为印度导弹的“特色”。

每次发射,即便设定参数一致,导弹也像脱缰的野马,随机飞向不同的地方。这看似独特的“战术”,实则是印度导弹技术落后的无奈体现。

当然,印度导弹并非一败涂地。如今,印度在导弹领域取得了部分成果。2024年,印度成功进行了“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的第10次发射试验,并且首次完成了多弹头型“烈火”5的测试,这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继联合国5大常任理事国之外的第6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尽管如此,偶然的成功难以掩盖印度弹道导弹领域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从技术层面看,印度导弹弹体结构强度不足,在发射初期容易与火箭发动机产生诱导共振,导致零件摇摆、导弹解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落后,固体燃料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发动机频繁出现安全事故,如燃烧介质不稳定、喷泵失灵、节流阀脱落等。固体推进技术的滞后和双推进剂雕刻工艺的粗糙,更是增加了导弹爆炸的风险。

导航制导手段的单一,使印度导弹难以实现精确打击。由于缺乏自主卫星网络,印度在导弹的弹道监控和精确制导方面困难重重,以至于其试射成功的标准只能是“管飞不管落点”。此外,印度导弹普遍超重,导致射程和有效载荷偏差较大。

在布拉莫斯导弹的推销过程中,印度充分发挥“忽悠”本领,以看似诱人的条件将导弹卖给越南。但是,越南在试射后发现,该导弹要达到300公里射程,需进行高空抛射,且这一方式容易被发现。若不进行高空抛射,射程则大幅缩水。这让越南深感被“坑”,也进一步暴露了印度军工产品在性能宣传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巨大差距。

印度国产的北极星直升机,同样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这款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德国合作开发的直升机,在诞生后便厄运连连。厄瓜多尔购买的7架北极星直升机,三年内竟有4架坠毁,甚至在作为总统专机执行任务时也未能幸免,在阅兵时坠毁更是成为举世瞩目的“名场面”。

在印度国内,北极星直升机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精心维护”下,状况百出。零件安装混乱,多装、少装零件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体重超标,北极星直升机只能在航母上使用,无法在护卫舰、驱逐舰上部署。此外,印度飞行员体重超标问题严重,这无疑给飞行安全带来更大隐患。

从设计层面看,印度在北极星直升机的研发过程中,对自身需求认识模糊,设计研发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飞机设计存在诸多硬伤。印度工业整合能力的薄弱,使得来自德国的设计、法国的发动机、意大利的传动系统等优质部件,在组合后成为一堆“工业垃圾”。

飞机的维护保养操作复杂,费用高昂,部分基础配件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大修。而印度航电系统的落后、航空燃油的造假、地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更是让北极星直升机的坠毁成为“家常便饭”。

不过,印度也在尝试推出新的直升机项目。印度军方订购的156架轻型战斗直升机(LCH),有望进一步巩固国内制造商的地位和信誉。但值得注意的是,自1月25日以来,已有330多架ALH(轻型直升机)无数次停飞。这表明,印度直升机产业在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方面,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阿琼坦克,作为印度军工的又一“杰作”,堪称装备领域的国际著名笑柄。这款以超越德国豹2主战坦克为目标研发的坦克,从立项到推出,历经43年漫长岁月。在研发过程中,印度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创意不断涌现,导致阿琼坦克出现两大突出问题:一是重量严重超标,初代产品就达五十多吨,最终版本更是高达58.8吨;二是研发周期过长,使得最终产品与最初设想相差甚远。

尽管印度国防部多次建议停止研发,但印度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坚持推进这一项目。根据印度国防部评估报告,阿琼坦克虽然看似“优秀”,但却极不适合实战。其过重的重量导致机动性能差,在印度糟糕的路况下,运输和通行都面临巨大困难,空运更是无从谈起。此外,阿琼坦克炮管设计存在问题,射击精度差,战场上的可靠性也令人担忧。

近年来,印度军工在产量和出口方面实现了显著增长。据印度《欧亚时报》4月2日文章称,2023-24财年,印度的军工产值已达到12.7万亿卢比,自2014-15年“印度制造”倡议启动以来增长了174%;与此同时,印度的军工出口额也升至2108亿卢比的历史新高,在十年内增长了30倍,目前军工出口已覆盖100多个国家。

印度2025-26财年的国防预算中,从分配用于装备采购的14872亿卢比中,拨出11544亿卢比用于从国内工业采购,还有高达25%的国内采购拨款专门用于从私营企业采购。这一举措推动了塔塔、L&T、阿达尼等企业进入国防制造业,它们通过与外国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合资合作,吸收技术,扩大产品组合。

在战斗机领域,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发布意向书,计划挑选4家印度私营企业,共同进行AMCA战斗机的生产工作。AMCA战斗机具备隐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计划2035至2036年开始制造,初期每年生产9架,2039至2047年增至每年10架,原型机计划于2028至2029年首飞,2035年左右正式列装。

印度军工产业的快速发展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其国内研发能力依旧薄弱,许多项目依赖国外技术和零部件。以直升机为例,ALH项目的停飞事件,凸显了印度在航空技术和质量控制方面的不足。此外,印度军工长期存在的贪腐问题、国防政策的自相矛盾、研发机构的散乱等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印度军工存在诸多问题,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印度作为某些西方国家的“马前卒”,有可能在外部支持下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

我们在战略上应看清印度军工的本质,给予其应有的蔑视;在战术上则要高度重视,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印度军工的发展历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在军工建设中要脚踏实地,避免重蹈印度的覆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