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出过不少获得重大功绩的战斗英雄,他们的故事极具传奇性。
比如于建军,他参加边境作战时仅十六岁,却能获得一等功勋章。
按照常理,这种战斗天才会在部队提干,继续为军队发光发热,或者是光荣退伍,在某个地方安稳地度过余生。
可没人想到,于建军的退伍生活会如此坎坷,他不仅两次提干没有成功,更是两次下岗,妻离女散。
可哪怕是到了这个地步,他都不愿向组织求助,宁愿摆摊维持生计。
这让旁人无法理解,堂堂一等功战斗英雄,为何落到这番地步?于建军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等功少年英雄,未能提干
1979年,年仅十六岁的于建军随着部队踏入中越边境,此时的他刚入伍半年,只接受过最简单的军事训练。
而战场的残酷,远超于建军想象。
当看到朝夕相处的战友昨日还热情喊他“于弟弟”,今天便倒在冰冷的土地,他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情绪。
但这种情绪,很快便转化为仇恨,和对赢得胜利的渴望。
在一次攻坚战中,他是先头部队,旁边的战友只比他大两岁,不幸被对方机枪扫中腹部,当场牺牲。
于建军看后眼睛发红,怒吼一声,顶着机枪封锁,接替过队友位置冲了上去。
他用一颗手榴弹炸毁火力点,又跳入战壕,拿起56式打死两名敌人,宛如战神一般!
这番英勇表现,直接帮助后续大部队打开一条进攻路线,成功获得战斗胜利。
战后,他荣获一等战功,火线入党!
于建军一战成名,战友们都被惊呆了,感叹其年少有为。
部队领导看到了这名小伙子的潜力,连忙送往师里的教导队进行培训,一年后,他顺利毕业,再回到老部队被战友们纷纷调笑。
“建军,现在我们得叫你‘准军官了’!”
于建军不好意思地笑笑,其实他心中也有期待,提干似乎已成定局。
在那时,只要进了师教导队培训,提干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战友们这么说倒也没错。
可他哪里想得到,自己的运气会那么差,竟错过两次提干机会!
当时,政策上有了改变,对提干军官的文化要求更高了!士兵想提干,就必须要在院校里进行深造。
于建军文化水平不够,第一次遗憾落选。
但他没有气馁,依旧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快升为班长。
第二年,于建军的优异表现被领导看在眼里,又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可以去军校深造。
不出意外,军校深造结束他便可以提干!
可于建军哪里想得到,又是一道“噩耗”从上面传来,他的单位直接被撤销了!
这下别说提干了,他甚至没法和熟悉的战友们再见面!
当天夜里,刚成年的于建军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甚至还流下悲伤的泪水。
这眼泪,可不是为他的第二次提干失败而流,而是为他所在的部队而哭泣!
那么多战友光荣牺牲了,谁记得他们的名字,谁承载他们的意志?那就是部队番号!
“部队就是这些战友们的家啊,部队若是还在,家就在,可现在,家没了啊!”
于建军难受极了,他是一个极度重视感情的人,人人都称赞他的一等功,把鲜花和赞誉送给他。
但他清楚,自己也是一名幸运的军人,因为他活了下来。
那些付出了生命,却无缘看到胜利曙光的战友们,难道不是更值得这份褒奖和荣誉吗?
这份军功不仅属于他,同样属于那些不幸牺牲的战友们!
于建军难过了一晚,第二天起床时重振精神,他看着镜子对自己说:
“哪怕部队没了,我也不能忘记自己是这支部队的兵!”
部队番号要撤,人员安置是个大问题,组织上也来找过于建军,询问他对于今后的路,有没有什么想法。
于建军面容严肃,绝口不提自己拿过一等功的事。
“我服从组织上的任何安排!”
他已经打定决心,收起自己的英雄光环,不辱没自己的一等功,哪怕一无所有,大不了从头再来。
1981年,于建军退伍回到家乡浚县,在部队的安排下,成为一名家乡果品加工厂的工人。
两次下岗,英雄摆摊
于建军在一所学校演讲时,认识了一名叫秋霞的女孩。
女孩听说他是战斗英雄,还获得过一等功后,心生钦佩,时常写信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于建军经常与女孩保持沟通,对这个温柔又有文化的女孩很有好感,一来二去,两人成了一对。
1982年,两人组成一对幸福的家庭,至少在此时是幸福无比的。
在秋霞的心中,于建军是她的骄傲,那时的工人是一份社会地位很高的工作,非常体面。
再加上于建军一等军功获得者身份让她非常满意,不仅满足了她找一个“英雄丈夫”的幻想,更是过上美满生活。
可有句俗话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夫妻之间有的到底是真情还是一戳就破的幻象,需要磨难考验。
1988年,于建军的生活出现变故,遭遇全国性的下岗狂潮,他不得不从果品厂回家。
那是一个时代的“就业浩劫”,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许多工人就此失去了收入来源。
一瞬间,于建军从乡镇里最体面的人,变成毫无产出的闲人,家中只剩下秋霞一人的教师工资,勉强维持四人伙食。
当时两人已经育有一儿一女,只可惜儿子小时候生了重病,要花很多钱,生活上也得花更多心思照顾,家里的开销越来越紧张。
1989年,秋霞从民办学校的老师,一举升到公办学校,就此端住了“铁饭碗”,也产生了对于建军的些微嫌弃。
于建军在外面找了个拉石头的工作,不仅收入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秋霞不希望他做这么一份“不体面”的工作。
他从人人赞叹的工人丈夫,变成一个维持生计都困难的“挑夫”丈夫,秋霞接受不了这么大的身份落差!
一天夜里,她看着工作回家的于建军满头大汗回家,活脱脱一个糙汉子模样,忍不住出声道:
“咱家又没有地,种不出粮食!难道你就想这么拖着吗?你倒是把那个一等功的勋章拿出来去找领导,他们肯定帮你找合适的工作!到时候,我们还至于这么愁生计吗?”
于建军沉默地擦汗,过了好一会儿,拒绝妻子的提议。
他心中有一杆秤,那就是不能凭着这次那份功绩去要求福利。
那是战友们用命拼来的,他怎么张得开口?
再说了,现在这么多人失业,国家也正处在阵痛之中,他又怎么可以给国家再添麻烦?
哪怕秋霞说得真的可行,他也不愿意为了这件事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他宁愿搬石头养活自己!
秋霞见于建军说不动,气得不行。
“你怎么一点事情都变通不来!”
秋霞三天两头便会将此事翻出,可就是说不动于建军,渐渐不愿意再和他沟通。
本来恩爱的两人,心中有了一道深深的隔阂。
没多久,秋霞下了“最后通牒”,在于建军最后一次拒绝“要工作”后,决定与他离婚。
秋霞带走了女儿,将受疾病困扰的儿子留给于建军。
于建军陷入苦闷,他明白秋霞的想法,也知道秋霞为何会和自己离婚,更知道自己只要松口了,便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有时候,他看着自己满是伤口的身体,看着因离开母亲而痛哭的儿子,看着身处的老旧破土房时,神情黯然,不由想道:“我的坚持有意义吗?”
可每当他心中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松动,他就会想到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想到自己长久以来的坚持,想到自己杀敌报国的初心。
他将金灿灿的军功章放在眼前,只觉得它有千钧之重,他不能侮辱了军功章所代表的含义!
想明白后,他的眼神又会再次坚定起来。
1991年,于建军得知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那就是果品厂恢复生产,他可以回来上岗工作!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把工作做好。
可惜的是,短短一年时间,果品厂因为效益过差彻底关门,他又一次成为无业游民。
不甘心之下,于建军攒了一笔钱,决定去养猪,可刚有起色便遭遇禽流感,猪肉价格大跳水,一下把钱都赔了进去。
生活一次一次打击于建军,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这一次,他选择摆地摊。
他在县里闹市卖包子、水果和糖豆,勉强过活。
乡亲们得知后十分惊奇询问,你不是获得过一等功的老兵吗?却不知道他怎么混成这样?
也有朋友看不惯他苦日子,给他“指路”道:
“建军啊,你可是咱们浚县的大名人!你带着军功章去找民政局,他们肯定会给你分配工作的!再不济,也比在这里摆摊要强吧?”
于建军早就坚定了决心,只是开玩笑回道:“谁规定老兵不能摆摊了?”
他做人的信条就是要清清白白,宁受皮肉之苦,不坠青云志!
或许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于建军的坚持迎来转机,他与闹市中的一位女孩结识,再生情愫。
于建军二婚后:她撑起一个家
女孩名叫杜全芬,是一个漂亮温柔的姑娘,她与于建军在一次庙会中偶遇。
其实,她在与于建军见面之前,就在《解放军报》上看过这位战斗英雄的故事,深受感动。
不过她除了感动于建军在战场杀敌报国的豪情,还有他坚守初心的勇气。
当她得知于建军宁愿在闹市中摆摊,也不愿意麻烦政府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杜全芬是一个颇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女孩,她被于建军的特质所吸引——这不就是她梦想中的负责任,有担当的丈夫人选吗?
她时常光顾于建军的小摊,大胆向他吐露心声,理解他的难处。
于建军深受感动,被生活打磨而冰封的内心,在女孩善解人意的话语之下逐渐融化。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人理解我那些看似愚蠢的坚持!”
几年后,双方都很确定,他们找到了彼此的“灵魂伴侣”,决定一同开启新的人生!
1994年,杜全芬顶着重重压力,嫁给于建军。
这桩情投意合的婚事,几乎没有得到任何人支持!
于建军虽然是立过功的退伍老兵,但他离过婚,家中还有一个患有脑瘫的儿子需要照顾。
反观杜全芬,她相貌出众,家境优越,又在农村合作社上班,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杜家人看来,两人并不门当户对。
不过,女孩并不在意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也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嫁给了他。
家中儿子不是亲生的,还有脑瘫疾病,但杜全芬并不嫌弃,视同己出,让于建军感动得难以自已。
“全芬就是他的亲娘!”
不仅如此,杜全芬对于家的亲人也很孝敬,若是于建军出远门,她天不亮起床煮早饭,帮老人穿衣洗漱,照顾得无微不至。
而且,她还支持鼓励于建军找新工作,帮他攒了三万元,承包经营一家广告公司。
于建军工作得格外努力,公司的营业额在短短几年便扩大十倍。
同时,他将妻子的付出一直看在眼里,觉得愧对了她,时常动容的对朋友说:
“全芬老忘了自己的生日,可从没忘记我的生日,还给我准备惊喜。她可是高材生,又年轻漂亮。当初那么多人追她,我得继续努力,不能拖累她!”
杜全芬从不觉得被拖累,因为于建军给她的爱和情绪价值,她能清晰的感受到,这样的日子让她甘之如饴。
当后来有记者问起陈年往事时,杜全芬露出甜蜜笑容。
“建军就是我心中的英雄,我们从没红过脸,他总是处处为我着想。”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于建军的生意逐渐做大,却没有忘本,将十几名下岗的军人招进公司,为他们安排工作。
他们的儿子在长大后,也与心爱的人结婚,有了自己的生活,此外,两人还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
于建军时常怀念过去,想到杜全芬的付出。
“她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嫁给他,又撑起了这个家,如果没有她,我真的不知道现在会如何。”
此刻,饶他是铁骨硬汉,也免不了眼圈泛红。
于建军的一生让人唏嘘,他的坚持最终有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可如果他没能坚持自己的原则,那么他还会和杜全芬相知相识相爱吗?
有得必有失,有失亦有得,这就是于建军变幻无常的人生
结语:
于建军十六岁便名扬部队,荣获一等功,却从不居功自傲,选择遵守本心。
哪怕是遭受那么多挫折,两次提干失败,两次下岗,却依旧坚持不麻烦组织。
他是真正拥有强者心态,拥有英雄气质的共产党员,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虽然于建军一直隐藏自己的功绩,没有凭借军功奢求帮助或赞誉,但他经得起一切鲜花与掌声。
祝愿为国奉献的老兵们,都能像于建军那样,最终收获一份安稳、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