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作为对中国近代命运改变最大的两位人物,他们在西安事变之中的联手,可以说是间接拯救了中国,因为当时不停止内战的话,日本就会加快全面侵华的速度,到那个时候,日本如果在中国站稳了脚跟,那么就会攫取大量的中国资源,到那个时候,日本可能就无人能敌了。
在发动西安事变之前,是杨虎城给张学良下了决心:
“我西北军有八万人,你东北军有三十万,在西北这里,我们还怕蒋介石吗”?
就这样,西安事变爆发了,蒋介石也因为西安事变被迫停止内战,开始领导中国军队抗日。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99年,此时的张学良已经被释放出来,因为有许多亲人都在美国的缘故,张学良也前往了夏威夷,而在六月的某一天,张学良的住所来了一位非常特别的客人,这位客人,是杨虎城的孙子杨瀚。
杨虎城将军在1949年遇害,杨瀚在长大之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杨虎城和张学良当年发动西安事变的种种细节,所以在杨瀚的心里,张学良和杨虎城是命运共同体,杨瀚再了解到了张学良住址之后,立即来到夏威夷拜访张学良。
杨瀚本以为会与张学良有非常亲近的会面,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张学良之间的交谈,十分疏远。
杨瀚对张学良进行了自我介绍,并且向张学良问好,张学良只回了四个字:
“你好,谢谢”。
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非常寂静,直到教堂钟声敲响十下,张学良的侄女搀着他转身离去,留下杨瀚怔立原地。
他望着那个佝偻的背影,很难将眼前老人与1936年那个凌晨的少帅重叠。
张学良在1901年出生,他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他自幼在军营中长大,耳边常传来士兵操练的喊声。
他跟随父亲出入帅府,学会骑马射击,熟悉军务,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张作霖的交代下,还有张作霖许多手下的帮助,他从北京秘密返回东北,顺利接掌了东北军。
张作霖倒下的那一刻,张学良走进沈阳的帅府,坐在父亲的椅子上,翻开地图,在一开始的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坚决停止内战,先对付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的日本人,张学良指着东北三省对部下说:
“这是我们的根基,我要守住。”
那时候的他年轻气盛,满怀抱负,决心保住这片富饶的土地。
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直接打破了他的期望。
在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趁夜入侵沈阳,炮火轰鸣,硝烟弥漫,张学良随后接到了蒋介石的电报,蒋介石的命令非常简单,那就是让张学良和东北军“不抵抗”。
张学良站在指挥部,皱眉对副官说:
“不抵抗,怎么对得起东北百姓?”
但他犹豫再三,最终下令撤退。
随后他召集军官,宣布:
“全军撤出沈阳,保存实力。”
东北军连夜撤离,他站在火车车厢外,望着远处燃烧的城市,心中满是痛楚,东北三省沦陷,他背负“失地之将”的指责,他回到营地,听到士兵私下议论:
“少帅丢了东北。”
他走进帐篷,独自坐在桌前,提笔写下:
“愧对父老。”
从此,他带着东北军辗转关内,寻找救国的出路。
1935年,蒋介石召见他,任命他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他率领部队抵达西安,住进城外的军营,他奉蒋介石的命令与红军作战,亲自带队巡查前线,他骑马走在山路上,观察红军阵地,发现对方士气高昂,纪律严明。
他回到营房,对参谋说:
“这些人不像敌人,倒像兄弟。”
他派亲信秘密联系周恩来。
就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张学良瞒天过海,他成功走进一间偏僻的民房,与周恩来见面,他端起茶杯,对周恩来说:
“国难当头,我们应联手抗日。”
对于张学良的话,周恩来点头回应:
“张将军有此心,国家有望”,两人随后握手约定,彼此建立信任。
1936年秋,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剿共”。
他住进华清池,召见张学良与杨虎城,他坐在沙发上,指着地图说:
“剿共是首要任务,抗日可以缓一缓。”
这句话让张学良和杨虎城眉头一皱,在此前,张学良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某天晚上,他再次走进蒋介石的房间,然后递上一份请愿书,说:
“日本才是大敌,内战只会自毁长城。”
对于张学良的劝告,蒋介石却挥手打断他,斥责道:
“攘外必先安内,你不懂大局。”
听到了蒋介石这种回答,张学良知道蒋介石决定一意孤行了,于是他退出房间,也只能低头沉默,他回到军营后,与杨虎城彻夜商议,他点燃油灯,摊开地图,对杨虎城将军说:
“若不逼他抗日,国家无望。”
听到张学良的话,杨虎城点头说:“我支持你”。
随后,杨虎城给张学良下定决心,这才确定了囚禁蒋介石的安排,两人敲定计划,决定采取行动。
12月11日晚,张学良召集亲信,在指挥室开会,他站在地图前,指着华清池的位置,说:
“明天凌晨行动,包围蒋委员长的住所。”
对于正常行动,张学良亲自挑选士兵,分派任务,他对负责任务的队长说:
“行动要迅速,尽量不伤人。”
12日凌晨,他穿上军装,戴上军帽,带队前往华清池,他站在车前,指挥士兵闯入蒋介石的住所,士兵们踢开大门,喊声震天,而蒋介石听到枪声,立即感到不妙,然后就要翻墙逃跑,蒋介石爬过围墙,因为体力不支不小心跌进山坡下的乱石堆。
这个时候,士兵们追上前,将他抓住。
抓到了蒋介石之后,张学良手下立即汇报,不一会儿,张学良就站在蒋介石的面前说:
“总司令,国家需要你领导抗日。”
对于张学良的话,蒋介石非常愤怒,然后怒视他喘息说:
“你这是叛乱!”
对于蒋介石的指责,张学良没有在意,他非常铿锵有力也平静回应道:
“这是救国。”
事变后,他立即联系了陕北,我党中央派出的周恩来前往延安参与西安事变的谈判,不久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周恩来对处置蒋介石的事情进行谈判。
张学良走进会客厅,坐在木椅上,对已经提前到达的周恩来开门见山说道:
“我们逼蒋抗日,但要保证他的安全。”
对此,周恩来显然早就已经有了计划,于是递上一份协议,说:
“停战抗日,共御外敌。”
对于我党停止内战,并且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想法,张学良表示认同,然后点头签字,张学良随后电告部下。
事变成功,蒋介石被迫承诺抗日,张学良却未迎来胜利的欢呼,在劝说了杨虎城释放蒋介石之后,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他在机场上亲自陪同蒋介石登上飞机。
而到了南京之后,张学良被带进了军部的会议室,蒋介石随后下令逮捕他,不久之后,张学良就站在法庭上,接受审判,蒋介石宣布将他软禁。
张学良被押往南京一处宅院,关进房间,他从此失去自由,后辗转浙江奉化、贵州息烽等地,他住进简陋的房屋,门口有卫兵把守,他每天翻阅书籍,提笔写字,与外界隔绝,他对看守说:
“我做了该做的事,无怨无悔。”
软禁初期,他住在奉化溪口的一栋小楼,他坐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山峦。他写信给妻子于凤至,说:
“我无憾,只是牵连了你。”
而于凤至赶到奉化,隔着铁栅与他见面,她递上食物,说:
“我陪着你”,后来他又被转移到贵州息烽,他住进一间潮湿的石屋,墙上长满青苔,他每天清晨散步,傍晚读书。
这样的生活让张学良有了不同的人生感悟,
他对随从说:
“我只求心安”。
而在张学良的晚年,他常常想起当年的西安事变,对于他这些年经历的种种,他摇头叹息,语气中带着遗憾。
他还谈到与杨虎城的合作,他拿起照片,指着杨说:
“他是个好搭档,可惜也没好下场。”
1949年的时候,杨虎城被国民党特务处决,张学良也是得知消息,当时沉默良久。
他也反思自己的选择。他坐在书房,翻开旧信,对助手说:
“若不发动事变,抗日会更晚,若不护送蒋回京,我或许不会被囚。”
但是张学良却未曾责怪他人,只淡淡说:
“这是命。”
也是在了解了张学良自由之后,刚好,杨瀚在1996年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一份褪色的《西京民报》,在这份日报里面,他发现张杨合影。
而这照片背面有张学良手书:
“虎城兄存念,共赴国难。”
而当他带着这张泛黄照片拜访张学良时,老人浑浊的目光在相片上停留片刻,突然用东北腔喃喃:
“都过去了。”
2000年,为了庆贺张学良的生日,杨瀚再次前往美国,而在他为张学良海边祝寿时,杨瀚特意说起祖父的陕西口音,张学良却盯着浪花出神。
杨瀚站着张学良的身边,不知道在想什么,张学良看着远方的浪花出神,他忽然说了一句:
“那年冬天,真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