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曾被人提问“若爱情和健康二者必居其一,要选哪个?”被病体拖累半生的他居然毫不犹豫答道“爱情”。
史铁生和妻子陈希米相濡以沫21年,直到2010年12月30日。
史铁生和陈希米
那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四,当天上午陈希米照旧推着史铁生到医院去透析,哪承想半路上,夫妻两人居然为了护腰粘钩设计、是否合理拌起了嘴。
下午时分,在家里的史铁生惦念起出门上班时还阴沉着脸的妻子,于是便主动给她打了电话,言辞恳切地说“这事全赖我”。
陈希米挂下电话后、嘴角也不禁露出甜蜜的微笑,下了班她一如往常般归心似箭,哪承想比她更快赶到家的却是警灯闪烁的救护车。
直到陈希米坐上了救护车,她依然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去医院,万一半路上把丈夫冻感冒了、可就得不偿失了,丝毫不知道厄运马上就要降临了……
最后的遗言
2010年12月30日下午,陈希米带史铁生做完透析刚到家,史铁生的妹妹便来探望哥哥,陈希米与小姑子简单寒暄过后,便急急忙忙出门上班了。
妻子走后,史铁生心里空落落的,于是便主动给陈希米打了个“道歉电话”,挂了电话后的史铁生心情轻松很多,于是便一如既往窝在沙发里看书。
哪承想下午6点时,他突然感觉头痛欲裂,全身无力,一旁的妹妹眼见情况不好,便马上拨打了急救电话。
就在小姑子准备通知嫂子时,陈希米正好进门、撞见史铁生躺在担架上,上了救护车的陈希米虽然担心却并不慌乱,她知道丈夫每次做完透析后,都会感觉疲劳,虚脱,这是因为透析不仅透去了毒素,连带营养也抽走了。
而史铁生刚被抬上救护车时,尚有些意识,他勉强睁开眼睛,不舍地看了眼妻子,嘴唇蠕动地表示:“我没事。”
陈希米根本没有意识到,简简单单三个字,竟是丈夫的遗言,她只是觉得如果史铁生来来回回去医院,万一被冻感冒,可就得不偿失了。
救护车停到了离家最近的朝阳医院,医生告诉陈希米,史铁生得了“突发脑淤血”,陈希米顿时犹如“五雷轰顶”,险些栽倒。
这时他们学医的挚友孙立哲,听说消息后也匆匆赶来,他告诉陈希米:
“铁生的情况必须马上手术,但手术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死亡要么成为植物人。”
这样的艰难选择已经不是第一次摆在史铁生面前了,双腿刚瘫痪的那段时间,他曾经三次尝试自杀、刚与苦难和解,适应了轮椅生活后,他又患上了尿毒症。
这些年的史铁生一直在与病魔斗争,对于死亡,他早已坦然表示“那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与史铁生相知10年的陈希米又如何不知道,或许解脱才是对丈夫最好的选择。
但是理智归理智,情感是情感,没有做好失去丈夫准备的陈希米,还是坚持送他到北京宣武医院,请专家凌峰为史铁生做手术。
凌峰
然而凌峰在仔细查看过史铁生的状态后,也摇摇头对陈希米说:“颅内已经大面积出血,即便做手术也无力回天。”
陈希米心里的那根弦断了……她沉默许久后,虚弱地对医护人员和亲友说:“让我们帮铁生完成最后的心愿,捐献器官。”
接着陈希米又问凌峰,目前有没有合适的器官移植人选,需要花多长时间找到以及自己的丈夫要如何坚持到找到人选。
经过紧急查询得知,史铁生的各项数据与天津的一位急需肝脏移植的病人相符,医院当即通知天津方面进行准备。
此时的史铁生颅内出血情况非常严重,他的面部憋得通红,只要陈希米一离开去办理器官捐献的手续,他的心电图就变得起起伏伏,杂乱无章。
图片来源网络
陈希米一回来,心电图就变得平稳,陈希米无法、只能在他的病床前签完所有的字,接着她一如往常般轻轻拢住史铁生的头,最后在妻子温暖的环抱中,史铁生的心电图渐渐变成了一条直线。
医护人员红着眼眶将史铁生挪动到手术台上,待一切完毕后,他们仔仔细细为他做了缝合手术,凌锋教授回忆说,史铁生走的时候很安详,就像睡过去了一般,他是挣脱了肉身微笑着离开了。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一辆载有史铁生肝脏的救护车朝天津武警医院飞驰而去,在那里一位等待肝脏移植的病人获得了史铁生无条件的“馈赠”。
特殊的生日会
丈夫去世后,陈希米试图让自己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在为他选骨灰盒时,朋友们给了很多建议,陈希米心不在焉,习惯性转过头,想询问他的意见,猛然间陈希米意识到,原来史铁生已经不在了。
陈希米独自一人回到家里,望着沙发,她仿佛看到史铁生还坐在那里看书,瞧见衣架子上的那件蓝色冲锋衣,仿佛史铁生还在喋喋不休诉说着衣服如何不舒服,哪里都是他,但哪里又都找不到他。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2011年1月4日,史铁生的葬礼在北京798时代空间画廊举行,这天也是他的60岁生日,史铁生不喜欢期期艾艾的分离,陈希米就坚决不办告别仪式,史铁生不喜欢哭泣,所以葬礼上也没有哀乐。
当工作人员提出用“白色”的盖布才合规矩时,陈希米却执意给史铁生盖上,被他生前称为“能量被”的大花被子。
作为妻子的陈希米知道,所有的安排丈夫必定喜欢,因为史铁生最希望能像徐志摩诗中所述“静悄悄的来,静悄悄地走”,所有了解史铁生的人也懂这种默契。
葬礼那天来了很多人,大家都静静地注视着礼堂最中间史铁生的遗照,遗照被60根点燃的蜡烛围成一圈。
每一束鲜花下都藏着一张卡片,上面或是写着铁生生日快乐,或是铁生一路走好……前来慰问的领导很多,陈希米只能强打精神一一应对。
当朋友向她抱怨,有些人只是走个过场便离开时,陈希米满是疲倦的脸上,挤出一个笑容道:“铁生是个老好人,不是原则的事不会拒绝,更何况对方也是真心。”
陈希米低头又道:“铁生活着的时候,朋友们都调侃他没有跟我办过婚礼,应该在他60大寿那天办个隆重的生日宴,请好多人,收份子钱。没想到,这场生日聚会竟然是他的葬礼。”
陈希米将自己埋葬于对史铁生的深深思念之中,夜深人静之时,二人相识的点点滴滴也如过电影般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相爱的故事
其实在陈希米之前,史铁生身边也出现一些健康美丽的女性,对其倾诉心中的爱慕,他有过挣扎,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那时史铁生已成名,每日慕名探望的人很多,大家心存善意,都觉得他活得艰难,史铁生又不会应付人情往来,次数多了,就只能摇晃着轮椅躲到天坛公园里。
而经常推他到地坛公园走动的母亲,早已去世多年,史铁生虽然倍感孤独,但骨子里的骄傲和作为男人的自尊心,不允许他接受饱含同情、怜悯的爱,他希望相伴终生的女人,能懂他的自信、执着、疯狂、信仰甚至是对生命的绝望。
1979年因为长期下肢麻痹,史铁生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为了维持生命,他不仅要插上导尿管,还得随身携带尿壶,浑身都是尿骚味。
正是在史铁生倍感狼狈之时,一个令他眼前一亮的女人出现了,陈希米是杂志编辑,皮肤白皙长相清秀,只是腿略有残疾,同事们都称她是“东方维纳斯”。
陈希米
那时只有18岁的陈希米在读完史铁生的文章后,心潮澎湃,马上给作者写了封信,或许是因为同样怀揣着“肢体上”的痛苦,同病相怜的两人通了10年信。
1989年史铁生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远在西北的陈希米听闻消息后,抛下一切赶到北京去照顾他。
史铁生出院前,他轻轻握住陈希米的手,一个瘫痪的男人,在面对心爱且爱慕他的女人,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紧张,声音微颤道:
“如果你确定不是爱情,就请离开,再痛苦也是我的事,如果你确定是爱情,就必须留下和我在一起。”
陈希米等到了她期待许久的话,当年夏天,38岁的史铁生和28岁的陈希米结婚了,婚后的日子二人相知相依。
过去史铁生逛书店,要带个望远镜对着书架观望,不管是选书还是买书都很费劲。
有了陈希米,妻子买什么书,他就看什么,妻子喜欢的也是他喜欢的,他们因“肢体上的痛苦”而结识,却将痛苦搁置一旁,两人已经互为部分,开始“向死而生”。
史铁生曾经这么评价妻子,“如果我的生活里没有了她,别说写作了,那些琐事早就把人磨没了。”
的确对于寻常夫妻来说,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已足够消磨热情,更何况是照顾史铁生这样瘫痪的病人,他即便在轮椅上,也是不能久坐的,久坐会让他的血液回流不畅,而陈希米时不时就会蹲下替丈夫揉揉小腿,帮他消肿。
凡是史铁生的椅子和床,陈希米务必要仔细清扫,因为稍微有一点异物都会铬到史铁生的皮肤,而他的皮肤没有知觉,即便被磨破了也不知道,一旦感染便久治不愈。
照顾病人是一项琐碎且辛苦的工作,更何况陈希米还有编辑工作,可她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照顾爱人是她想做的事情,甘之如饴。
然而即便有了妻子陈希米无微不至的照顾,史铁生的身体还是像易碎的瓷瓶一样,1998年史铁生患上了尿毒症,只能靠一礼拜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
透析的过程极其痛苦,每次史铁生耐不住狂躁不安时,陈希米都会轻轻拢住丈夫的头,瞬间史铁生便安静下来,乖乖地躺在病床上,看着血液在机器里不停地来回转动。
史铁生做了9年透析,动脉和静脉都扎成了蚯蚓状,陈希米在这三千多天里,风雨无阻、日复一日陪在丈夫身边。
2010年初,史铁生再次病重住进了医院,抢救过后只能卧床养病,看不了书也写不了字,他自感大限将至,于是立下遗嘱“不举行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只要我身上有用的,都留下。”
更让陈希米感到意外的是,一向内敛的丈夫居然把写给自己的情书发表了,陈希米吃惊不已,这实在不像是史铁生会干的事,因为忙着照顾丈夫,陈希米亦没有多想,只当他是“老了,脸皮厚了”。
轮椅上的史铁生
事实上史铁生想让世人知道“没有妻子,或许自己早不在人世了”,他感激妻子,因而要彰显她,这是史铁生的另一种“托孤”。
史铁生出院后,也曾同妻子开玩笑,希望她能再嫁出去,令人没想到的是,一语成谶,情书发表后没多久,二人便生死相隔。
让死活下去
史铁生的突然离世,除了让陈希米感到痛苦、疑惑、空虚外,外界的一些善意干扰,也会让她觉得有些无所适从。
失去所爱之人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在史铁生去世后的整整九年里,陈希米一直拒绝参加各种纪念铁生的各种活动,或许她更想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忆伴侣。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陈希米学会了两件一直想做的事情,游泳和开车,即便她腿脚不便,但游泳也是她很早的愿望。
史铁生在世时,曾鼓励妻子去完成它,只是那时的陈希米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
而陈希米想学车,也是因为丈夫活着的时候,每周三次去透析的往返之路,都要来回坐车,当时陈希米就下定决心要学会开车,这样送史铁生去医院就会方便点。
或许对陈希米来说,学会这两件事不仅仅是满足自己多年的愿意,也是为了告诉丈夫,自己一直在进步,如果当初没有史铁生的鼓励,或许她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和毅力。
结语:
曾有人说需要磨合的婚姻不算是好婚姻,而灵魂契合的男女,他们根本不需要磨合,遇见的就是另一个自己,他们性情相投,灵魂契合,比如史铁生和陈希米。
参考文献:
澎湃网《 自杀3次,瘫痪38年,他是不是“废人”?》
四川新闻网《 史铁生先生 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