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王清珍老人
前言
“有一个女战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这个姑娘为了解除战友的痛苦,帮助伤员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肃然起敬......”在《秦基伟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的记述。
1951年,15岁的王清珍跟随部队来到河北,为前往朝鲜战场做准备,当时部队领导考虑她年纪还小,打算让她留在后方,结果王清珍说什么都不答应,当即哭着向领导争辩:
“为啥留我?父母亲把我交给你们,你们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
“你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羞?”
王清珍出生于1936年,在14岁的时候就参军在部队医院帮忙,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仅仅入伍4个月的王清珍随军进入朝鲜。在每一次战斗打响之后,王清珍都主动要求上前线,当时只有15岁的王清珍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
图丨王清珍19岁照片
到了战场上之后,王清珍真正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她第一次负责护理的三个志愿者伤员,一个被炸断了双腿,一个被炸坏了眼睛,一个被炸坏了生殖器。刚见到这几名赤身裸体的伤员时,王清珍浑身不自在,甚至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尤其是那一名被炸坏生殖器的伤员,当王清珍要为他包扎伤口的时候,伤员挣扎着不断用脚踢她,死活不让她动手,但没过多长时间,王清珍就克服了这种心理,很快适应了战场上的环境,那些难为情、不好意思全部被抛之脑后。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志愿军和敌军展开了以坑道为主的阵地防御战,王清珍负责3个坑道,20多名伤员的护理。给伤员清洗包扎伤口,喂水换药,都是王清珍一个人来做。
有一次一名伤员全身被燃烧弹烧坏,嘴巴肿得张不开,吃不进任何东西,王清珍便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员的嘴唇,慢慢润开一条缝,再将药片嚼碎,嘴对嘴用舌尖将药顶进伤员的嘴里,然后再含一口水,用同样的方法将水喂进去。伤员感动地对王清珍说:
“我眼睛看不见,我感谢你啊,好妹妹!”
图丨王清珍正在给伤员喂饭
在护理伤员的过程中,王清珍经常要帮助伤员大小便,有时伤员将大小便拉到了裤子上,王清珍还要帮他们洗干净。后来王清珍回忆起这一段经历,坦言当时她想着都是自己的兄弟,也没什么特别难做的。
有一天夜里王清珍在查看伤员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呻吟声,她快步走到病床前,发现是下午刚从前线送来,腹部受伤、肠子都被炸出来的一位姓曹的排长。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王清珍发现曹排长的脸色非常不好,头上都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同志,哪地方痛?”
“我,我要......”曹排长张了张口,还是没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王清珍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立刻明白过来,询问他是不是要解手,曹排长不好意思地小声说自己想要小解,王清珍转身将罐头盒拿来,正要帮曹排长脱裤子的时候,曹排长吃力地推了推她的手:
“这事就让我自己来吧!”
图丨《上甘岭》中王兰的形象以王清珍为原型
王清珍转身走到山洞口,只听到背后的曹排长“哎呦”了一声,罐头盒也掉到了地上,王清珍赶忙转身,快步走到病床前,着急地说:“你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羞?还是我帮你吧。”其他的伤员不知何时也醒了过来,纷纷劝说曹排长让王清珍帮忙,他们好几个人都是靠王清珍帮忙大小解的。
在众人七嘴八舌地劝说下,曹排长点了点头,但他还是不好意思说自己尿不出来,不明就里的王清珍以为曹排长刚才是因为翻身引起伤口疼痛,慢慢解开曹排长的裤子,小心地将罐头盒接了上去。曹排长再次使劲,还是没能尿出来,伤口也因此剧烈疼痛,让他忍不住叫了一声。
王清珍这时才明白过来,曹排长因腹部受伤,泌尿系统也受到了损害,已经不能自己控制排便。她伸手摸了摸曹排长的小腹,已经胀得圆鼓鼓,显然已经憋了很长时间,必须马上排尿,否则将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图丨电影《上甘岭》剧照
王清珍迅速从值班室找来导尿管,不能自理的曹排长也不再推辞,一声不吭地配合着王清珍。没想到导尿管插入之后,尿液还是排不出来,需要用注射器吸尿,可王清珍当时并没有大管的注射器。
眼看着曹排长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但头上的汗珠更多,面部表情也越来越痛苦,甚至眼角都疼出了泪水,这名战士被炮弹炸坏肚子时都很少哼叫,此时却因为排不出尿而备受折磨。其他伤员见到此情此景急得连连叹息,王清珍也是心急如焚毫无对策,这时一位伤员满是歉意地说:
“要是我们哪个能动一动就好了,用口吸也不能看着曹排长被尿活活憋死。”
王清珍听到后顿时眼前一亮,但马上心里又有些迟疑,作为一个年轻的卫生员,用嘴替异性排尿,自己从来没做过,甚至连想都没想过。但看着曹排长痛苦的神情,王清珍一抹心中的疑虑,俯下身子用嘴含住导尿管,使劲一吸,终于将尿吸了出来。
图丨王清珍(前排右二)与志愿军在朝鲜合影留念
导完尿之后,曹排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劲地感谢王清珍,王清珍回答说:“谢什么,要是在家里,你是你妈的宝贝儿子,我是我妈的宝贝姑娘,现在咱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就应该这样。”
“真该将那一身血衣保存下来”
抗美援朝中最令王清珍难忘的事情,还是亲手为黄继光烈士整理遗体。黄继光原名黄积广,在他牺牲之后,由于向志愿军总部报告的战士操持南方口音,总部的通信员未多加核实,以字音记录写为“黄继光”。等搞清楚正确名字的时候,“黄继光”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相关部门只好将错就错,后来甚至还将他弟弟的名字由“黄积恕”改为“黄继恕”。
图丨黄继光画像
黄继光出生于四川省一个小山村中,由于父亲早逝,黄继光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给地主干活,1949年家乡解放之后,黄继光成为第一批农会会员,不但分到了田地,还成了村里的民兵。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部队到黄继光的家乡征兵,黄继光果断报了名。
作为第三批入朝的志愿军,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担任连里的通讯员,1952年黄继光随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换防,一心想到前线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连队做后勤,一时间让黄继光想不通,甚至还闹了一段时间情绪。
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黄继光被抽调到营部担任通讯员,当时黄继光所在的连队负责依次收复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为大部队打开一条前进的道路,然而残酷的阵地战让黄继光所在的连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拿下前面三个阵地之后,原本有90多名战士的连队只剩下十几个人。
图丨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
10月19日凌晨,连长将剩余的十几个人分成三个小组,对0号阵地上的碉堡展开攻坚爆破,轮番上阵的爆破小组纷纷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后面大批的志愿军被阻挡在距离阵地几十米的山沟中。
眼看着阵地久攻不下,跟随着参谋长的黄继光也心急如焚,如果天亮前还不能攻下,将会让后面的大部队遭到敌军飞机轰炸的危险,之前的战果也将付诸东流。在这紧要关头,黄继光和另外两名通讯员主动请缨,组成爆破组强行向阵地突击。
眼看着另外两名通讯员中弹倒下,黄继光独自一人爬到距离碉堡十余米远,扔出了身上最后一颗手雷。眼见着志愿军的攻击停止下来,碉堡中的机枪再次疯狂起来,弹尽粮绝的黄继光在身中数弹之后,忍着剧痛向碉堡爬去,摇晃着站起身,张开双臂扑在了敌人的射击孔上。
当战友们冲上阵地的时候,发现黄继光用他矮小的身躯牢牢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双手紧紧抓着掩体上的麻袋,努力不让自己倒下。当时阵地还处在敌我双方的争夺阶段,如果在20分钟内不能修筑好工事,敌人还会反扑过来将阵地抢走。
图丨黄继光烈士牺牲处
在这种严峻的战斗态势下,想要将志愿军烈士的遗体运回变得十分困难,卫生员们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在黄继光牺牲了三四天之后,王清珍、官义芝、何成君三名女卫生员,和三名男战士抓住战斗间歇,迅速接近已经残破的碉堡,努力移开黄继光的遗体,用最快的速度将遗体运回收容所坑道旁的小松树林里。
当时黄继光的遗体已经僵硬得像是从冷冻库里搬出来一样,双手仍高举着,保持着趴在碉堡上的姿态。听说黄继光的遗体被抢了回来,有位战地记者跑了过来,说要给黄继光的遗体拍张照片,王清珍几个人将黄继光僵硬的遗体竖立起来,让记者拍了照。
在整理黄继光遗体的时候,大家才发现黄继光的胸膛前已经被火药烧黑了,弹洞就像蜂窝似的,后背的脊骨已经被子弹打穿,形成了很大的血洞。他身上背着的手电筒和水壶也布满了弹孔,衣服上的鲜血已经干了,紧紧沾在黄继光的身上。
图丨卫生员给烈士包裹白布
王清珍用剪子将衣服剪成一个个小块,用热水慢慢润着撕下来,在给黄继光换新衣服时,他高举的双手难倒了众人,怎么弄都弄不下来。王清珍和其他几名卫生员一合计,决定用汽油桶烧热水,用热毛巾捂黄继光的手臂。
这个办法对水温的要求比较高,水温太高会造成皮肤的损伤,水温太低则毛巾一出水就凉了,王清珍和另外两名卫生员就用温度适宜的毛巾整整捂了两天,终于在第二天双臂有了一点点活动,到第三天黄继光的双臂和整个身子都软了下来,四肢都可以活动,这才得以换上崭新的志愿军军服,装进棺材里。
当时后方的卫生员都是这样整理志愿军遗体,在给黄继光整理遗体时,大家并不知道黄继光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因为在上甘岭的战场上,像黄继光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有些人甚至都被炸得粉身碎骨,连遗体都找不到。
图丨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荣立二等功
1997年10月,王清珍原先的收容所教导员请活下来的卫生员聚一聚,王清珍、官义芝等人如期到达,当时大家已经40多年没有见过面,一见面就抱在一起激动痛哭。当回忆起当年整理黄继光遗体的经过时,大家无不遗憾地说:
“当时我们要有先知先觉多好,如果能够把他的那一身血衣保存下来,那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上甘岭战役结束之后,王清珍荣获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10月,在志愿军赴朝作战三周年之际,王清珍和丈夫刘焕杰在上甘岭战场附近举行了结婚仪式,据说这也是志愿军某师在朝鲜战场上特批的第一对婚姻。
图丨王清珍夫妇
1954年,林杉在创作完《上甘岭》的剧本之后,特地在剧本最后的页码上注明: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就是王清珍。王清珍回国之后还受到了胡耀邦的接见,胡耀邦见到她之后握着她的手高兴地说:
“听说你就是《上甘岭》中的王兰,好哇,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到地方当模范。”
1958年王清珍响应部队号召回到老家之后,在医疗器械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几个月之后,在全厂干部职工的推荐下,王清珍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3月8日,在庆祝国际妇女节50周年的大会上,王清珍还受到了朱德、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66年,王清珍根据中央军委的通知,第二次穿上了军装,为部队的医疗卫生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1982年王清珍正式从军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但她哪能闲得住,很多中医绝活在她的晚年继续发挥余热。
图丨退休后的王清珍过着简朴的生活
得知志愿军特等功臣赵毛臣的老伴因病卧床不起,王清珍上门对其精心照顾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使其生活起居都能自理。军需处一位老干部因脑梗不能说话不能吃饭,在王清珍一个多月的治疗下,病情得到了好转。多年来,王清珍经常为地方上的特殊患者上门义诊,将自己的一份热情送进了许多家庭。
1992年以来,王清珍和另外两名上甘岭英雄,前往孝感各个机关单位,甚至下到农村,作了上百场报告,听众达到了数十万人,同时王清珍还被孝感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孩子们什么叫做“上甘岭精神”。
1997年国庆节,王清珍作为《上甘岭》电影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名老英雄模范相聚北京,一起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并受到张万年和迟浩田的接见。迟浩田紧紧握着王清珍的手说:
“你在朝鲜上甘岭战役救伤员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图丨王清珍(左三)接受张万年接见
同年,多家电视台先后报道了王清珍的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当年王清珍在战场上做出的事迹,然而王清珍却不以为然,她认为《上甘岭》中王兰的形象,不是创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王兰”的形象不单单是指她个人,而是对所有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医务工作者的艺术概括:
“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她们都做得很好,她们都是王兰的原型。英雄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