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筱鲁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施政纲领,犹如一柄双刃剑,既撕开了美国传统外交的「道德面纱」,也暴露了霸权逻辑的深层困境。从「吞并加拿大」的狂言到全面关税战争,从颠覆美元体系到重塑能源格局,这些看似癫狂的举动背后,实则是美国霸权护持焦虑的集中爆发。文/林筱鲁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施政纲领,犹如一柄双刃剑,既撕开了美国传统外交的「道德面纱」,也暴露了霸权逻辑的深层困境。从「吞并加拿大」的狂言到全面关税战争,从颠覆美元体系到重塑能源格局,这些看似癫狂的举动背后,实则是美国霸权护持焦虑的集中爆发。
特朗普政府的霸权行为可归结为三大逻辑:「美国优先」的利益至上原则、「霸权稳定论」的维护权力逻辑,以及「攻心为上」的心理威慑策略。其政策内核已从二战后标榜的「自由主义秩序」彻底转向19世纪的重商主义传统,通过关税武器、能源胁迫、金融制裁等手段重构全球利益分配格局。
以2025年4月2日签署的「对等关税」行政令为例,美国单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10%基准关税,并对欧盟(20%)、日本(24%)、韩国(25%)等主要贸易伙伴实施差异化打击,其本质是将国际贸易简化为零和博弈,试图通过高关税壁垒绞杀他国,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促使投资回流。这种政策直接导致美国股市当日剧烈震荡,纳斯达克指数期货跌幅达2.4%,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6%,暴露出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深度担忧。
这一转向并非孤立现象。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逻辑包含三个核心内涵:一是以美国利益为唯一政策标准;二是退出任何被视为「不公平」的国际协定;三是重构国内政策以符合霸权需求。例如,退出《巴黎协定》和威胁北约「退群」,均体现了对多边机制的蔑视,转而追求单边利益最大化。
特朗普的「颠覆性」有其历史脉络,本就是美国外交的本质。纵观美国战后史,从杜鲁门政府试图购买格陵兰岛(1946年),到列根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美国始终奉行「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实用主义原则。特朗普的特别之处在于地将原本以民主自由包装的隐性霸权手段赤裸裸地暴露人前: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实施长臂管辖,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
在能源领域,特朗普延续了美国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传统。其任内要求欧盟大规模采购美国页岩气,并以关税威胁迫使欧洲接受高价能源合约,这种「挟资源以令诸侯」的策略,与美国以「议和」方式掠夺乌克兰矿产如出一辙。然而,欧盟正加速推进能源多元化,从2025年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占比有增无减,折射出美国能源霸权的式微。
特朗普政策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动摇美元霸权根基。为维护「过度特权」,美国对金砖国家推进去美元化的行为威胁征收100%关税,甚至将哥伦比亚等盟友纳入金融制裁范围。这种「无差别攻击」导致美元指数在政策宣布当天立即暴跌,国际资本转向其它避险资产。更严峻的是,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人均负债达10.8万美元,财政赤字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叠加效应,可能重演20世纪6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
全球供应链亦遭受结构性冲击。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若各国实施报复性关税,美国2025年GDP增长率将下降1%,个人消费价格涨幅达2.1%。而所谓「制造业回流」仅是政治幻象: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50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0.8%,一架F-35战机的成本却等同30所社区小学年度预算,暴露出产业空心化与军事凯恩斯主义的悖论。
面对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全球南方国家与传统盟友正形成「统一抵抗连线」。中国、欧盟、东盟等53个国家在WTO框架内发起联合诉讼;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资本金扩充至1000亿美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国增至180个。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加拿大总理卡尼公开谴责美国「霸权行径」,墨西哥、巴西等拉美国家加速推进区域自贸协定,昔日「后院」正在瓦解美国的地缘控制。
在军事领域,北约内部出现罕见裂痕。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拒绝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3%,法国则联合地中海国家组建「南欧防务联盟」,这些举措标志着美国霸权的外沿结构松浮。此外,美国盟友在科技领域的两面性凸显:尽管配合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但英伟达等企业仍推出「特供版」产品以维持中国市场。
特朗普式霸权确具特色。其根本矛盾在于「通过摧毁自身建立的体系以维护霸权」的自残逻辑。其政策已触发三重反噬:一是经济代价:高盛将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35%,制造业回流未达预期,反而推高通胀至4.9%;二是制度权威流失:WTO争端解决机制遭美国瘫痪后,95%成员国支持建立临时仲裁庭,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的投票权被稀释至15%以下;三是价值观破产:美国的软实力得分虽然保持全球第一,但其在「声誉」与「治理」的排名同时下降4位,分别跌至全球第15及第10,「民主灯塔」的形象摇摇欲坠。
历史经验表明,霸权的衰落往往源于过度扩张。正如19世纪大英帝国因殖民成本拖累财政,今日美国正重蹈覆辙:阿富汗战争耗资2.3万亿美元却以撤军闹剧收场;对华芯片禁令反而刺激中国半导体产能提升47%。这种「回旋镖效应」印证了修昔底德陷阱的当代变体——霸权国越是遏制崛起国,越加速自身衰退。
特朗普的疯狂行径,恰是全球秩序转型的催化剂。当美国沉迷于「关税大棒」与军事威慑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正在构建「发展型多边主义」新范式。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额同比增长18%,对东盟直接投资突破400亿美元,这种以互联互通替代零和博弈的模式,为破解霸权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
历史的钟摆从不停留。当特朗普在白宫挥舞关税行政令时,西雅图港的集装箱正悄然转向鹿特丹与新加坡,华尔街的资本开始布局东南亚新能源产业,而日内瓦的谈判桌上,新的贸易规则正在非美国家间酝酿。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现象:西方霸权的黄昏,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旭日始现在东方的时刻。
(笔者为香港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