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14年到1918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时间。在首次巨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奥匈帝国表现出了十分强大的战斗力。
这个国家似乎生来带着掠夺的野心,他们的士兵在战场上悍不畏死,他们的军事指挥十分干脆果断,他们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
不管一战的结果如何,奥匈帝国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组成这一帝国的两大势力,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有过非常复杂的关系纠葛。
前者一度支持后者的统一,但是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两者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从而造成了反叛情况的发生。
把时间轴拨回18世纪,当时的两大势力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转变?
全力支持,结束乱局
1740年,奥地利的首位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莎只有23岁。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局面,随着罗马皇帝的驾崩,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整个国家的全部权力。否则,她和家人的处境都会十分危险。
当时,奥地利国内各大势力明争暗斗不断。玛利亚代表的哈布斯堡家族,虽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也没有肯定的把握能够支持玛利亚的伟大事业。
要想在国内的纷争当中拔得头筹,她必须获得更多力量的支撑。否则在这条凶险的道路上,她迟早有一日会被竞争对手干掉。
匈牙利,就是玛利亚始终争取的一股力量。
当时的匈牙利贵族,在国内有着不可一世的态度。他们确实有高傲的资本,无论是从财力上来看,还是从政治实力上来讲,他们都有足够的力量与各类势力抗衡。
于是哈布斯堡找到了匈牙利,想要与之达成合作,共同推动玛利亚前进。
在普莱斯堡的贵族会议上,玛利亚·特蕾莎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以今日人的眼光回头去看,我们都不得不感叹其魄力。
玛利亚穿着代表匈牙利贵族阶层的白色和金色两种颜色混合而成的衣裙,端庄持重地走进会场。她就那样站在众人眼前,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发表了一番演讲。
她向匈牙利贵族承诺,只要自己能够实现目标,未来双方一定能够通过长期深度的合作,各自获得更多的权益。
在奥地利,哈布斯堡具有极大的话语权。而在哈布斯堡,玛利亚又具有极大的话语权。
她这一番话,相当于免费送出了一个承诺,把匈牙利的贵族们高高托起。
哈布斯堡表现出了绝对的诚意,匈牙利贵族也不再犹豫。他们愉快地达成了合作的协议,玛利亚也最终通过匈牙利的支持而走上了她梦寐以求的位置。
1714年,当时欧洲大陆的局势如同笼罩在一团迷雾当中。普鲁士等王国的兴起,让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处于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
他们相信,关于领土争夺和主权争夺的战争,或许在这片大陆上无可避免。但他们现在没有足够的把握赢得战争,因为他们缺少资源。
在这个时候,匈牙利做出了雪中送炭的举动。
他们向哈布斯堡王朝提供军队和金钱,甚至为他们免费输出军事培训技术,帮助他们在战争中占据上风。
不管是解决内忧还是处理外患,匈牙利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因此在后来的哈布斯堡王朝中,匈牙利的态度也没有发生改变,从来都是以人上人的态度自居。
他们自诩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恩人,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有着之前的纠葛,他们才能够在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中享有各种各样的特权。
哈布斯堡王朝的贵族阶级敢怒不敢言,毕竟他们求助于他人在先,现在绝无可能做出忘恩负义之事。
因此这一时期的生态十分诡异,匈牙利在名义上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统一管理,但实际上他们又保留着独立自主的自治权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匈牙利更像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文字和符号,可以用独属于匈牙利的语言来进行交流。
他们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其他地方有着一种诡异的隔离感,正是这一点,为后来的矛盾和冲突埋下了隐患。
匈牙利的存在,对于哈布斯堡王朝来说,始终是个心腹大患。但如果他们能够安分守己,王朝的统治者也可以暂时无视这种忧患,尽全力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和稳定。
可偏偏匈牙利贵族自视甚高,他们甚至想要在王朝推行属于匈牙利的法律。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法律代表的是主权国家的意志。只有独立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公布法律,普通的受管辖地区,没有这种资格。
因此匈牙利的做法,完全是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底线上疯狂试探。二者之间的矛盾之火越燃越烈,只差一点导火线,就可以把他们彻底点燃。
在当时的贵族议会中,匈牙利的成员占据了大多数。他们异常团结,联合抵抗哈布斯堡王朝的渗透,尽最大可能保持匈牙利的独立地位。
名义上的政治秩序和实际上的生态运转,本质完全背道而驰。这种畸形的政治体制,最终必然会爆炸,区别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二者博弈,反叛形成
匈牙利傲慢的态度,让玛利亚·特蕾莎越发不满。她无法在自己执政期间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举动,毕竟两大势力有着前情的纠葛。
不过,她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匈牙利贵族的心头添上一把火。比如忽视他们的诉求,忽略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匈牙利贵族对底层民众的态度算不上友善,在日积月累的矛盾之下,底层农民爆发了激烈的农民起义,要求贵族在政治上做出妥协。
按照惯例,匈牙利贵族需要在议会上得到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从而压制农民起义,保证自己的优越地位。
但此时的玛利亚女士却说:“你们自己制造的麻烦,当然应该想办法自己解决。我认为农民起义本身没有任何过错,应该是贵族阶层对农民的剥削太过残酷,这才会导致农民的反抗。”
从匈牙利贵族的立场上看,玛利亚的表态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然这位哈布斯堡王朝的掌舵者,也把自己的言外之意表达的非常清楚。在农民起义这件事情上,她绝对不会插手。
如此一来,贵族的权利受到了农民的限制,匈牙利内部矛盾的积累,也能让王朝从中获利。
这或许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吧。
虽然农民起义最终还是被贵族压了下去,但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态度,匈牙利人却始终怀恨在心。
玛利亚在位时,他们没有做出反叛,可反叛的种子却已经埋了下去。等到约瑟夫二世继位,冲突便逐渐爆发出来。
约瑟夫二世是一位相当强势的君主,他在继位之初,就拒绝前往匈牙利接受加冕仪式。
这是因为在过往的惯例中,若是王朝执政者来到匈牙利加冕,必然会倾听来自匈牙利贵族的诸多控诉和要求。最后,上位者不得不做出妥协,满足贵族的无理需求。
若是长时间维持这样的生态,哈布斯堡的话语权一定会逐渐被匈牙利所吞噬。这是约瑟夫二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他会从自己开始做出反对。
匈牙利的贵族们原本满心期待着,等待约瑟夫二世的加冕仪式。他们甚至已经想好了各种诉求,编好了各种话术,可最终他们的准备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约瑟夫二世也用这样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从现在开始,他不会再对匈牙利做出任何妥协行为。
匈牙利贵族的一切举动,都需要他们自己来负责。
不仅如此,他还迫切地想要将匈牙利完全纳入属于自己的统治版图之中。他会在匈牙利进行语言改革,要求这里的民众统一使用奥地利官方语言。
他也会推行种种农业改革法令,通过支持底层农民的权益,制约贵族阶层的利益。
他的种种行为,释放了非常危险的信号。尤其是对于匈牙利的贵族阶层来说,这样的信号无异于灭顶之灾。
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反抗,如果能够把握时机,他们还能先发制人。
于是匈牙利贵族发起反击,拒不承认约瑟夫二世的领导者地位。他们甚至还派出军队,做好了开战的准备。
形势发展到这一阶段,各方面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朗。匈牙利贵族打算将反叛行为进行到底,约瑟夫二世还是坚持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果此时没有外部政权的冲击,一场大战或许已经爆发。
立场不同,结果各异
从玛利亚和约瑟夫二世母子二人的做法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两位领导者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场。
玛利亚成功上位,离不开匈牙利的支持。所以在哈布斯堡王朝中,她愿意尽可能地给予匈牙利贵族话语权。
只要他们没有触及统治者的底线,她都可以做出妥协和让步。
她也没有完成实际意义上的统一的野心,所以她的政治诉求和匈牙利贵族的政治诉求,从本质上来看并不冲突。
可是约瑟夫二世不同,他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承认匈牙利的独立地位。
不管是语言制度的改革,还是农业法律的推广,又或者是最开始拒绝加冕仪式,这都是他在用实际行动对匈牙利做出警告。
如果贵族们再肆无忌惮,那他采取的可能会是更为过激的军事行为。到时候,这个王国也许会发生巨大的战争。
这是最不理想的结果,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贵族双方,其实都不愿意看到这一结果。
在匈牙利贵族做出反叛举动时,他们也给对方留下了一条退路。过去的种种政治纠葛,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还是太过深远。
从支持到反抗,这整个过程,也反映了18世纪欧洲大国的政治生态。
结语:
相比于中国这个东方帝国一脉相承的文化发展脉络来说,欧洲各个王国的发展情况,显然更为复杂。
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贵族,本质上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利益阶层。特殊的政治体制将他们绑定在一起,也为社会发展埋下了隐患。冲突的爆发,也是必然的结局。
参考资料:
《奥地利史》
《哈布斯堡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