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檀藤面南官帽椅

在明式家具的灿烂星河中,官帽椅凭借独特的形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占据着重要地位。

官帽椅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在敦煌 285 窟西魏壁画中,它作为神的坐具出现。五代时,南唐画家王齐翰《勘书图》里的坐椅,已与明式官帽椅造型相似。明代中后期,南洋高级木料大量输入,为框架式椅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料,官帽椅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南方匠师称南官帽椅为 “文椅”,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胡文彦在《中国家具》中提到 “南式官帽椅”,可能与南宋有关;二是宁波匠师将扶手椅称为内官帽椅,因 “内”“南” 发音相近,逐渐演变成南官帽椅。明末,苏(州)、松(江)地区的文人喜欢将这种不出头的椅子成对摆放在书房临窗处,南官帽椅因此得名。

此把紫光檀藤面南官帽椅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将珍稀材质、精湛工艺与卓越设计融为一体,挺拔俊秀,用材细致,弯弧优美,宽厚的靠背板纹理流畅,引人入胜,成为备受青睐的主人椅。

官帽椅精选紫光檀与藤材制作。紫光檀学名东非黑黄檀,主要产于非洲东部,气干密度高达 1.33,是最重硬的木材之一。它坚硬滑润,切面打磨后包浆亮丽,木纹清晰多变,有 “帝王之木” 的美誉。此外,紫光檀强度、抗震性和抗腐蚀性高,稳定性强,不易翘曲变形。椅面采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藤材编织而成,质地坚硬,藤条细密交织,透气性佳,久坐不累,还能营造自然的田园气息。

在制作工艺上,南官帽椅采用 “挖烟袋锅” 式榫卯工艺,立柱作榫头,横梁作卯眼,使接合部位呈现平滑的软圆角。前后腿立柱一木连做,后腿上截延伸至搭脑,三弯弧形的扶手与前腿鹅脖同样也以挖烟袋锅的造法连接,后端出榫接入后腿上截,中间支以三弯形上细下大的圆材联帮棍。靠背板依据人体脊椎曲线,整板制成 “S” 形,上方中央镂空雕刻如意点缀,增强了椅子的层次感与美感。椅盘大边下装罗锅枨牙子,两侧抹头下装带牙头的牙条,四条椅腿之间装管脚枨,踏脚枨下也装罗锅枨牙条,各部件通过榫卯精密连接,牢固耐用。

从设计上看,南官帽椅造型灵动、清新别致。搭脑和扶手两端不出头,拐角圆润,尽显优雅。椅背的 S 形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能为脖子、颈椎、腰椎提供充分支撑,让人既能舒适放松,又能正经危坐。将其置于书房,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尽显文人雅士的高雅品味;摆放在客厅,能提升空间格调,彰显主人的不凡身份。

紫光檀藤面南官帽椅主人椅,承载着明式家具的文化精髓,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晶,值得热爱传统艺术的人士珍视。















迎关注,每日更新家居空间雅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