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洋洋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6日 第 05 版)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外景。记者 郑洋洋摄

春光明媚,位于山西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迎来参观热。兴县阳光小学校长张红霞正带着几个年级的学生,站在司令部旧址的一孔窑洞门口参观。讲解员康彦红指着里面简陋的桌椅介绍:“同学们,边区的条件艰苦,但这里曾是我们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步入展馆,一件件文物与展品把观众带回了那段在党的领导下,晋绥边区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在一个展柜前,康彦红从一枚老旧的八路军臂章和一二〇师胸章讲起。“这是国内目前最早的‘八路军’臂章之一,十分少见,是当时一二〇师在晋绥根据地活动的重要见证。”

听到这里,张红霞再熟悉不过了,她曾经担任过兴县一二〇师学校副校长。根据当年在晋绥抗日革命根据地战斗和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共同愿望:用当年的部队番号或以根据地为名,为老区人民建立一所学校,于是就有了一二〇师学校。学校距离纪念馆不到两公里,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都要从这枚臂章学起,为的是不忘革命先烈。

故事听得多了,孩子们从倾听者也变成了讲述者,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中,便有来自一二〇师学校的“小小讲解员”。

“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唯一的一位抗日女华侨,她是晋绥边区文武双全、能征善战、令敌寇闻风丧胆的巾帼英雄,她叫李林……”来自六年级二班的学生贺子馨正在为参观人员讲解抗日故事,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在场的观众全神贯注,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里……2021年,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与一二〇师学校以馆为基地,以革命故事为内容,合作创办“小小讲解员”活动,馆校联动,充分挖掘晋绥边区红色故事,让红色火种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年来,纪念馆每年都有讲解员走进兴县的各个学校,让革命故事进课堂,和一些学校合作开展“小小讲解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我们就是让孩子们来到纪念馆,在实地参观、讲解中,更深刻感悟吕梁精神的内涵。”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馆长史怀勇介绍,边区军民使用过的兵器、工具、衣物、粮票、货币,弥足珍贵,馆内共展出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类可移动文物2474件(套)。“让纪念馆成为生动的思政课堂,让红色文物成为鲜活的教科书。”史怀勇说。

如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每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前来开展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活动的中小学生3000多人。“革命精神是我们兴县儿女永远的宝贵财富。以后,我们将依托纪念馆,用更多形式把革命故事讲好,让吕梁精神代代传承。”史怀勇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