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虫总科—卷叶象鼻虫科〈卷象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象鼻虫总科〈象甲总科〉
卷叶象鼻虫科〈卷象科〉
卷叶象鼻虫科(学名:Attelabidae)又名卷象科,是鞘翅目下的一个科。
1. 形态
体长1.5-8mm;长形,体背不覆鳞片;体色鲜艳具光泽;头及喙前伸,无上唇,外咽缝愈合;触角不呈膝状,末端3节呈松散棒状;前胸明显窄于鞘翅,端部收狭,两侧较圆;鞘翅宽短,两侧平行,盖及腹端;前足基节大,强烈隆突;前足最长;各足腿节膨大,内侧具齿,胫节弯曲,末端有距;跗节5-5-5,第3节双叶状,第4节小,位于其间;腹部可见5节,1至4节愈合。
幼虫蛴螬型,头较小,上颚具臼齿,下颚具合颚叶;触角1-2节;胸腹背侧面有瘤突;足消失;无尾突。
2. 生物学
成虫多卷叶成筒状,产卵于其中,幼虫孵化后在叶筒内取食,化蛹于筒内,成虫羽化后破筒而出。
3. 分类及分布
全世界约知5000种,我国已记录250余种。
4. 琉璃卷叶象鼻虫
琉璃卷叶象鼻虫(学名:Tomapoderus coeluleipennis),鞘翅目卷叶象鼻虫科动物。
(1)外观特征
体长6~7mm。体色为橙黄色或黄褐色翅鞘为具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并有不明显的微细刻点呈纵线状排列;触角黑色。
(2)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夏季,生活在低海拔山区。寄主植物为台湾朴树。
5. 姬琉璃卷叶象鼻虫
姬琉璃卷叶象鼻虫(学名:Euops chinesis),鞘翅目卷叶象鼻虫科动物。
(1)外观特征
体长3~4mm。体型微小;头部、前胸背板为具金属光泽的蓝黑色;翅鞘为有金属光泽的深蓝色,并有刻点形成纵线状排列。
(2)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寄主植物为火炭母草。
6. 棕长颈卷叶象鼻虫
棕长颈卷叶象鼻虫(学名:Paratrachelophrous nodicornis),鞘翅目卷叶象鼻虫科动物。
(1)外观特征
体长雄虫13~16mm,雌虫9~11mm。体色为单纯的红棕色,各脚腿节末端和胫节前端黑色;雄虫头部细长,雌虫头部较短。
(2)生态习性
成虫出现于春至秋季,生活在低海拔山区。寄主植物为水金京、山桂花等数种植物,雌虫会将叶苞切断掉落地面。
7. 柿卷叶象
柿卷叶象,鞘翅目卷叶象鼻虫科动物。
(1)形态特征
头喙棕色,体淡黄至淡黄褐色,貌视鞘翅大部分为黑褐色,因鞘翅半透明透视灰黑色的后翅所致。头较长复眼处最宽,向后渐细基部细缩呈倒三瓶状。
成虫体长7~8毫米,宽3.5~4毫米,喙短约为头长的2/5,基部细,向端逐宽,口器着生处最宽;触角棒状11节,棒状部由5节组成,端部3节较粗大,触角着生在喙基部背面中央,复眼前内侧中间相距盾片倒梯形,端缘中间内凹。鞘翅上刻点粗大成8条纵沟,在第2、3沟间近翅基部1/3处有1明显瘤状凸起,凸起部刻点沟间的隆脊较粗大,显得支怖粗糙;后足腿节端部黑色。腹部短小,臀板黑褐色。卵椭圆形长1毫米,宽0.6毫米,淡黄色。幼虫体长8毫米,体中部粗大,两端稍尖细,弯曲是C字形。体淡黄白至淡黄色,体背面和胸部稍黄,可透见消化道暗黑色。蛹长5毫米左右,初鲜黄渐变淡黄白色,复眼黑色,翅芽灰黑。
(2)为害特点
为害柿、黑枣等。成虫食叶,雌切叶卷成筒状产卵于内,幼虫栖居筒巢内并以筒巢为食料。
8. 齿带卷叶象
齿带卷叶象,鞘翅目卷叶象鼻虫科动物。
(1)形态特征
体长6.5-7.0mm。体污黄色,头,前胸,后足腿节端部和鞘翅两侧为深褐色,鞘翅基部,中间和端部为深褐色横带,中间的横带为锯齿状。头较长,从眼后的基部锥形缩窄,头顶光亮,无刻点;眼小,稍隆凸;喙长稍大于宽,端部略放宽;触角着生于喙基稍前,柄节由基至端强烈加粗,索节1卵形,索节2,3,4约等长,长于索节1,索节6,7短小,稍短于索节5,棒节松散,各节长大于宽。前胸长大于宽,由基至端锥形缩窄,表面光亮,无刻点,中沟细,基部有1条横的缢缩。小盾片近梯形,表面光滑。鞘翅肩后两侧平行,端部加宽;行纹规则,刻点由基至端变细,行间宽而平。臀板外露,密布刻点。中胸后侧片和后胸后侧片有金黄色柔毛,腹部腹叶发达,足跗节加长。
(2)分布范围
湖北,福建,贵州。
9. 圆斑卷象
圆斑卷象,为昆虫纲鞘翅目卷象科生物。
(1)形态特征
体长6.8-8.7mm,宽4-5mm,体红褐色到黄褐色,散布圆形黑斑,头短,圆形,基部缩细,无颈区,宽略大于长或长宽相等。中纹细,从基部延伸至额,额上有1个略呈六角形的黑斑,头顶两侧各有1个小黑斑,额基部两侧各有1条细沟,眼小,突隆,喙短,宽略大于长,近基部缢缩,端部散布细刻点并略扩展,上颚钳状,触角着生于喙近基部的瘤突两侧,瘤突上有中沟。触角柄节较长,长于索节1,2之和,棒3节紧密,呈纺锤形,前胸横宽,基部最宽,前端缩得很窄,近关部缢缩,后缘有窄的隆线,近基部有横沟,中沟明显,背面两侧各有1个圆形黑斑,黑斑有时延长略呈哑铃状,甚至分隔成2个圆形黑斑,背面皱纹成不规则状,小盾片扁而宽,端部缩窄,有1个大黑斑,鞘翅肩胝明显,两侧略平行,端部略放宽,行间1,3,5,7,9,10隆起形成圆脊,其余行间近端部,第九行间中间之前,肩角以及鞘翅端部各有1个圆形黑斑,斑点有时较大。占据几个行间,在肩角和背面中央的4个黑斑有时形成圆锥形或圆瘤状突起,胸部腹面黑色,腹板两侧在斑点,臀板黑色或为2个黑斑,中,后足腿节近端部有1个环形黑斑,或缩成1个圆斑,爪合生。雄虫前足胫节较细长,外端角有1个向内指的钩,雌虫胫节较短,端部外角和近内角各有1个钩,内端角突起,布有小齿。
(2)分布区域
圆斑卷象,分布于低海拔山区,常见寄主于朴树、石拎舅、树杞、长尾尖叶槠、长梗紫宁麻等叶面啃食,雌虫取朴树新叶卷叶筑巢,卵苞形状如摇篮,雌筑巢时雄虫常会爬到雌虫背上,形成雌虫背著雄虫筑巢的特殊画面。成虫出现高潮于4-9月但多数个体能以成虫的形态越冬,它们躲藏于残旧的叶苞内或宁麻、榕等多种植物的叶背行集体越冬,数量多达上百只。本属有5种,颜色与斑型各异,许多近似的个体不容易分辨种别。
10. 梨卷叶象
梨卷叶象,为鞘翅目(Coleoptera )卷象科(Attelabidae)。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小于1㎝,头向前延伸呈象鼻状,虫体有蓝紫色、蓝绿色、豆绿色等光泽。卵,小米粒大小,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幼虫,长约0.7㎝左右,头棕褐色,全身乳白色,微弯曲。
(2)发生规律
一年生1代,以成虫在地面杂草或土中作土室越冬。翌年春季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梨树发芽时,成虫开始出蛰,为害嫩芽和嫩叶,补充营养后将叶卷成筒状。雌虫把卵产在卷叶上,叶片成卷时,把卵包囊在叶里。每1个卷叶有卵3至4粒,卵期6至7天,幼虫乳化后在卷叶内取食为害,致使受害叶片干枯或脱落,老熟幼虫从卷叶中钻出入土化蛹。8月上旬羽化,有部分成虫从土中钻出,在杂草中越冬,也有一部分留在土中越冬。
(3)分布
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等地;主要为害杨树、梨、山楂、苹果等。成虫食害果树新芽、嫩叶,当果树展叶后,成虫即卷叶产卵为害,树上挂有虫卷。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卷逐渐干枯落地。
11. 膝卷叶象
膝卷叶象(学名:Apoderus geniculatus)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卷象科动物。
(1)形态特征
体长6.5-7.3mm。体深红褐色,腿节端部为黑褐色。头长宽之比为3:2,基部逐渐缩窄,背面有浅横纹,中线明显,端部有浅洼。喙长宽约相等,近基部缢缩,端部略放宽;触角着生于喙背面近基部中间的瘤突之两侧,瘤突上中沟明显,从喙基部向额两侧伸出2条浅纵沟。触角柄节长于索节1,2之和,索节各节较短粗。前胸宽大于长,前缘缢缩,比后缘窄得多,中央凸圆;后缘有细隆线,近基部有横沟;两侧较直,背面中沟明显,密布深浅环形皱纹,近端部中间呈圆形隆起。小盾片横宽,端部中间有小尖突。鞘翅肩明显,两侧平行,端部放宽,行纹刻点大;刻点之间隆起,刻点行呈皱纹状,小盾片两侧和鞘翅背面中间有圆瘤突。腹面和臀板密布大小刻点。
(2)分布范围
河南,江苏,江西,福建,贵州,四川,云南。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