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个关注,为农民发声!

很多人网上说,农民有宅基地,有地,现在也有车有房,其实挺富裕的。我不知道这是一少部分人的看法,还是很多人的观点,但是真是的农村,真是的农民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一个农村人我非常清楚。


近几年,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苦,农村老龄化严重,现在的农村,种地的基本上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年轻人都进城了,进城之后还要承受城市高昂的房价,南多女生,男光棍成群,高额彩礼,买房买车,掏空了一家人的钱包。许多人辛苦一年收入不足万元,甚至不及城市打工一个月的工资。

一、农民种地越种越穷!

202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46亿吨,占全年总产量的21%。与此同时,农民每亩小麦的净收益不足500元,大豆自给率更是不足20%。看似矛盾的背后,折射出三个残酷现实:

成本与收入的“剪刀差”
柴油、农药、农机等成本连年上涨,河南某农户计算,一亩小麦种植成本超过800元,而亩产收益仅500元。若按人均耕地不足10亩计算,年收入仅数千元,远低于外出务工收入。

小农经济的“规模困局”
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不足美国的1/500。美国农场主动辄经营数千亩土地,即使亩均利润仅百元,年收入仍可达百万;而中国农户平均耕地不足10亩,规模效益无从谈起。

国际粮价的“降维打击”
进口玉米到港价每吨比国产低320元,企业为降低成本大量采购进口粮,进一步挤压国内农产品市场。

二、恶性循环:从“粮贱伤农”到“菜烂田间”

当种粮无利可图,农民被迫转向经济作物,却陷入更深的泥潭: 河南杞县,我国 的大蒜之乡,几乎家家户户种大蒜,但是大蒜价格起伏不定,行情十分不稳定,碰到前一年大蒜价格高涨,农民信心满满种大蒜,但是一个不慎,第二年大蒜价格暴跌,连前一年的蒜种钱都挣不回来,可以说是测地血本无归!


2022年全国1200万吨水果滞销,直接损失超4000亿元,腐烂的果蔬不仅浪费资源,更污染土壤。

农业专家温铁军直言:“调整种植结构,谁调整谁倒霉!” 这种盲目跟风导致的过剩,本质是缺乏市场引导与产业链支持的恶果。

三、中间商“吃掉”的利润:从田间到餐桌的12倍差价

一斤洋葱地头收购价0.5元,超市售价5.9元,电商平台1.7元,但农民所得始终仅有0.5元。类似现象在大米、蔬菜中普遍存在:

  • 水稻收购价1.3元/斤 → 超市精米售价4-80元/斤

进口冲击国内市场

玉米每年进口两千多万吨,大豆每年进口一亿吨,国内的玉米价格,这几年持续低迷,导致现在玉米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缩减,花生价格不错,这两年花生种植面积倒是增加了。

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让消费者支付高价的同时,农民却沦为产业链最底端的“牺牲者”。

未来展望:一场关乎14亿人饭碗的“粮食战争”

2004年,国际资本操控大豆价格导致中国70%榨油厂被外资收购;2008年,国家通过储备粮调控打赢价格战。历史教训警示:粮食安全不能依赖进口。当前,中国主粮自给率超95%,但大豆、饲料用粮仍高度依赖进口。

最近这几年,国家也在通过不断地减少进口粮食,比如说减少玉米进口量来调节国内粮食价格,同时通过粮食补贴等形式,来尽可能的保障农民的种田收益。

农民,是大地最忠诚的守望者。解决“种地不赚钱”的难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重新审视农业的价值。当每一粒粮食的背后,不再是被压榨的汗水,而是有尊严的回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希望大家点个关注,让更多人看到农民的不容易!

希望大家留言,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希望大家转发,给农民群体正名!

点个关注,为农民发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