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至,雨丝纷飞,如诉如泣。这既是缅怀追思先人的庄重节日,也是我们静下心来,深度思考生与死、爱与离别的珍贵时刻。
翻开书页,犹如踏入历史的长河,去探寻清明习俗背后的文化脉络,感受古人对先人的敬意与思念。书中的文字,会带我们穿梭时光,去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心灵的灯塔,在这个缅怀与感悟交织的日子里,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在书的世界里,与先人的灵魂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在这个清明节,让书籍成为我们心灵的慰藉,引领我们深入了解清明文化,感悟生命的真谛,开启一场充满智慧与情感的精神之旅。
因此,在这特殊时节《思维品书》就为大家推荐5本相关的经典书籍,开启一场与清明文化、生命真谛的对话。帮助大家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化传承。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清明时节,许多人返乡祭祖,这一行为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乡土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特点,提出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重要概念。
返乡祭祖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乡土社会中家族观念、传统习俗传承的重要体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明白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网络、传统规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节日行为,进而理解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机制,更加珍视我们从乡土中汲取的文化养分。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出版社:岳麓书社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
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欣赏古代文物,或是在电影院感受电影的视听魅力时,都离不开对 “美” 的感知。李泽厚先生的这本著作堪称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以时间为脉络,从远古图腾到明清文艺,梳理了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博物馆中展出的青铜器、书画作品,还是电影里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美学溯源。阅读《美的历程》,能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捕捉和理解生活中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美,让我们在清明假期的文化体验中收获更多。
《风日有清欢》
作者:文珍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过去的诗人想不到自己会被后世反复诵读,以此想象岁时秩序井然的旧日——但我却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本书是作家文珍对自己跨时三年的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借与廿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节气亦可作体察当代生活的新刻度。
知识,诗文,故事。从文学再一次进入二十四节气。
说不尽的二十四节气,读不完的诗人文心。
立春东风解冻,夏至蝉始鸣,寒露时菊有黄华,小雪闭塞而成冬。
从古到今,从农人到文人,每个人都有与节气相关的生命体验。在本书中,文珍以关于节气的古典诗词破题,辅以二十四节气的民俗小知识,融汇古今。
宋祁写立春“剪尽春云作舞衣”;陆游写“立夏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 。无名氏写秋分“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东坡于小雪日再访赤壁……每个诗句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一时的心情。斗转星移,人随时序生长。老病生死有时,珍重欢喜亦有时。百年前的古人与我们在节气中感受着情感的同频共振。
向古人偷师,将日子活出新鲜感。
这是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是点缀平凡生活中的仪式感。
立春日吃春饼、戴春燕;清明时节,杏花春雨,宜踏春,宜寻访故人;秋分,丹桂飘香;霜降前后,柿子风味……从古由来的节俗可见,古人皆是生活家,每日都能活出新鲜趣味。向古人偷师,点缀自己的生活。诚如作者所说:“我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山野、清风与明月》
作者:陈晓辉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山野、清风与明月》精选心灵治愈系文字,记述琐碎生活中的无限诗意,寻常日子里的脉脉温情,一杯一盏,一花一果,一字一画,皆有淡淡的暖意,可以抚慰读者的心灵,让生活更加从容、美好。
书中采用微散文 水墨插画的形式,图文并茂,清新隽永,回味无穷,揭示“生活”“喜悦”“温暖”的主题,符合忙碌节奏的暖心阅读,一则微散文即可打动人心,让读者慢下来,在大自然里唤醒美,唤醒美的沉思,清新隽永,回味无穷。
有时候,一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周边景区逛逛,看看不同形状的山,看看不同颜色的花朵,看看不同季节的树叶,还有遇见的路人们。
四季在变,不变的是热爱生活的饱满的心。很多时候,在大自然里行走,并不只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在风景里完成人生诗意与静谧从容的唤醒。纵然生活千疮百孔,缝缝补补,我们依然可以慢慢治愈,学会接纳。
“接纳”是难的,我们的烦恼与琐碎就来自于,不甘心,不接纳,一直对抗。
可是,再绿意盎然的风景,也会慢慢褪去,凛冬至,枯黄和萧瑟。再呼风唤雨的人物,也会慢慢老去,敌不过时间的蔓延与渗透。
过去的已然过去,都接纳,都放下,重要的是余生,珍惜日常,珍惜当下,做自己喜欢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删繁就简,朴素即是繁华。
《背影》
作者:朱自清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他有一双慧眼,善于从寻常事中发现“美”之所在,作品多来取材于身边的日常生活,朴素平实地抒写内心的真情实感,亲切感人,具有浓郁的美学韵味。
他那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其包括借景抒情、亲友情谊、国外游记等题材在内的经典散文作品。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隽永,结构松散闲适,语言清丽洗练,朴素中寄寓着真挚深沉的情感,颇具动人心弦的感染力,如山泉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翻开书页,与先生共同徜徉在荷塘边,流连于秦淮畔,品味字句的韵味,与美结伴而行。
思维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