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月建
青木关关口,缙云山脉在此断裂,南北两山形成峡谷,妙然天成险关隘口。
时日从璧山北经福里树至青木关镇步行120分钟,又一次重走这条道。回想当年下乡偶尔也走这条道去赶集或回家。青木关依然是峭壁伟崖,亭亭屹立,尽管公路拓宽,削掉一些崖壁,仍不失险关雄姿,登上北侧原国立音乐学院旧址纪念亭,该亭呈三角形,三根圆形红柱支撑起亭顶,灰色琉璃瓦,三边飞檐高高翘起,振翅欲飞造型美观。崖下川渝公路横穿隘口,急转直下通往璧山方向,右手边还有一条新建的青木关环山步道和公路,左手边便是青木关镇关口村。伫立亭中,仿佛听到了原一代音乐人,在抗战时期以音符为武器,唱出了民族救亡高亢激昂的歌声,仿佛身临其境,心潮起伏。稍时片刻,沿公路行走,看见当年修建的砖石干打垒三层楼房还存在,但只有几家住户;原来煤炭旧址上建成了水泥厂,重庆青木关中学,校大门高大宽敞,该校创办于1946年,现在整体校园焕然一新,拥有初中部、高中部学制教育;镇老街新街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今日春分,又到青木关镇。从四楞碑村支路,至王家湾上环山步道开始登山。据说山顶上有位石老翁,年龄之高令人咋舌,高达N次方,怀着好奇心去拜望这位石老翁。
上山的步道修建得整齐,约1.5米宽,全是机制条石铺成,设计合理,登一段陡坡便有段平缓路,如此重复四次到达了远眺亭,该亭建得简单,两边各有三根圆柱支撑着长方形尖顶,感觉到柱子上缺少三副对联,少了点文旅的氛围,穿亭而过一口气赶到了山顶,树丛露出岩石轮廓,三步并着二步赶过去,哇哦,石老翁啊石老翁!总终见到你的尊容,据说你有7000多万年的岁数了!真是不敢想象,那时地球上属白垩纪中生代,一颗小行星冲撞地球发生爆炸,天崩地裂,翻江倒海,大约是在6600万年至7000万年前,第五次生物大灭绝,恐龙也灭绝了,然而,你,石老翁却兀突立于天地之间到如今。
石老翁高约15米,底盘面积约20多平米,侧面旁边还有一堆磊石,从正面到背面到侧面,半围绕走了三次,在背面发现有前人镌刻的“石老翁位”,等字迹。仔细打量,也很难述说概全,就权当形似一尊石老翁天然塑像,仰天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尊奇妙的巨石。寂静山巅,密密的树林,空无一人,稍作休息后便向石老翁道别,也许再过几万年,石老翁都将立于高山之巅。
下山的途中想起一位作家说的:对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宗教神秘,大可不必去深究它们存在与否。用句歇后语,就是不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要保持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传说。“亲母关”就是一个孝义的民间故事,话说明朝末年,此关口一带有大蟒为患,一母亲至此被蟒吞食,其子清查访母亲,下落得知母被害,奋勇斩除害而得名“亲母关”,后谐音为青木关。时下我小孙女看完《哪吒2》后问我:“哪吒是真的吗?”,我笑了笑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哪吒也许存在吧。转念之间就到山下公路边,这才感觉到双脚有点发软,但此行的任务没完成,还得去寻找一座桥。
沿着青木溪流水而上,河道几乎全被建筑物掩盖,大约走了1公里,才发现一座小小的单孔卷拱桥,我站在桥这头,一眼望不那头,果真名不虚传,88年风霜地冻日晒雨淋,千万人行走踩踏,桥面青石已出现坑洼斑驳;桥宽约3米多,长约15米,横跨青木溪,再窄的溪河也分两岸,当年为了学生们学习和老百姓通行便利,1937年由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捐资修建此桥,以朱家骅字号名为“骝公桥”。古人说,修桥铺路乃行善之举,当年朱先生此善举为后人所怀念。
骝公桥建在青木关老街区,迄今人来人往,在桥的右侧建有邻廊和洗衣台,用的是得天独厚的温泉水,有妇女也有四五十岁的男性,数十年来在此浣衣,左侧有茶摊,老哥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两岸边住家户外栽植的花草簇拥和黄桷树枝繁叶茂相互衬映,清木溪浅底清流,不时有几只白鹭掠影,远处满山葱茏苍翠,此时此地构出了人与水与山和谐共处,有动感,有宁静、有生机一幅美丽画卷。
我悄悄地离开了那尊屹立山巅7000万年的石老翁,离开了拱桥遗址,远去了邻廓里洗衣男女们的笑声,轻轻地告诉自己还会再来,再见青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