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希森薯业”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
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集团董事长、北京玫瑰园开发彪炳传奇人物梁希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日0:15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这位曾以7000万豪赌改写北京地产史的传奇商人,最终带着“土豆大王”的标签落幕。
7000万豪赌:烂尾楼里的生死局
梁希森,这位家境贫寒,出生于山东乐陵梁锥村的一个穷娃子。
10岁时,家里吃不起饭了,小小年纪的他便开始出去要饭。之后他当过锻工,成年后承包过土地,开过面粉厂。
1996年,梁希森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
当时的北京玫瑰园,这个由香港商人邓智仁打造的”北京首个外销别墅区”,早已因为资金链断裂沦为“亚洲最大烂尾楼”。
当其他承包商避之唯恐不及时,当时正值42岁操着一口山东话的包工头梁希森,站在工地脚手架锈蚀的寒风中,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决定——自掏7000万元垫资续建玫瑰园!
7000万啊!还是在96年。
那时候,北京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才仅5723元 ,梁希森的这笔投资,相当于1.2万名北京市民全年的总收入。
这无疑是在打一场完全没有胜算的硬仗。
幸运的是,这场豪赌的回报远超预期。
2000年北京市全面叫停别墅用地审批,玫瑰园成为政策窗口期最后的稀缺品。当其他开发商还在研究户型时,梁希森已凭借800亩别墅群登上胡润百富榜,单套别墅售价突破4万元/㎡,创下当时北京豪宅价格天花板。
虽然第一次投资房地产,就有了不菲的成绩。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掌控数十亿资产的富豪,他认识的字还不到200个。
签合同时,经常需要律师逐字朗读文件,办公室里更是常年备着《新华字典》和算盘。
可正是这么一位“文盲企业家”,在创造了房地产奇迹后,又开始“玩”起了土豆,并且又缔造了一个农业“神话”。
从豪宅到土豆田:40亿押注“农业芯片”
2002年,当得知中国土豆种薯90%依赖进口,每粒成本要0.8元时,梁希森一咬牙大手一挥:“咱自己搞!”
这个决定,让各位股东们瞠目,当时希森集团年利润3亿。而育种,需要持续十年,耗资数十亿,这不是闹吗?
梁希森不管这些,他在山东乐陵建起了全球最大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经历7年,2000次杂交试验,他的团队终于培育出了“希森6号”。
这种马铃薯,亩产达4.8吨,将进口依赖度压至40%。袁隆平评价其“比芯片更重要的农业命脉” !
“土豆大王”这个称号,梁希森算是实至名归了,然而代价是3万吨淘汰种薯和半头白发。
梁希森的人生犹如马铃薯——深埋土中积蓄能量,破土时改写生态。
无论是玫瑰园的钢筋水泥,还是马铃薯试验田,他始终围绕“土地”做文章。骨灰撒入农田的遗愿,也是完成了他从“土地征服者”到“土地皈依者”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