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退役军人老张在整理旧物时发现,自己珍藏多年的三等功证书不见了。他翻遍家中每一个角落,最终确认证书已遗失。这枚证书不仅是他在边疆服役时冒死救人的见证,更是他退役后办理优待证、享受政策福利的关键凭证。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老张的焦虑溢于言表:“没了证书,我的功绩难道就没人认了吗?”


老张的困境并非个例。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有超过3万名退役军人因立功证书丢失而面临证明难题。这些证书承载的不仅是军人的荣誉,更与退役后的优抚待遇、社会尊重甚至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某地曾有一名退役军人因证书丢失,在申请专项就业补贴时被要求“必须提供原件”,最终因无法及时补证错失机会。

然而,证书丢失是否意味着功绩就此被抹去?答案是否定的。

军队的荣誉体系如同一棵大树,证书只是枝叶,真正的根基深埋在个人档案中。在部队,每一次立功受奖都会同步生成多份材料:立功受奖审批表、通令、喜报以及装入档案的“立功受奖卡片”。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立功的时间、事由、等级,并加盖部队公章,其法律效力远超个人持有的证书。

一位服役16年的老兵在社交平台分享经验:“我的三等功证书搬家时丢了,但退役安置时,民政局直接调阅档案里的奖励登记表,十分钟就办完了手续。”事实上,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早已明确,档案中的原始记录是认定立功情况的核心依据。退役军人只需携带身份证、退伍证,向档案管理部门申请调取相关材料并加盖公章,即可获得等效证明。


若档案查询受阻,原部队仍是重要突破口。即便部队因编制改革调整,立功记录仍会移交至新单位或上级档案室。曾有退役军人通过原部队番号线索,辗转联系到改编后的某集团军政治部,成功取得加盖公章的立功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部队还可提供“数字化证明”。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推进,2018年后立功受奖信息已逐步录入全军管理系统。某战区军官透露:“输入姓名和服役编号,系统能直接调出电子版通令,比纸质证书更难篡改。”

在紧急情况下,立功奖章本身便是无声的证言。一枚三等功奖章需经军委装设计部审定,采用特定工艺铸造,仿制成本极高。2023年,某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核查优抚对象时,便通过奖章样式与编号快速核验了多名立功者身份。

此外,战友证言也能搭建“证据链”。2024年,四川籍退役军人王某因档案损毁,邀请两名战友撰写书面证明,详细描述其1998年抗洪立功细节,经公证后获地方政府采信。不过,该方法通常作为辅助手段,需与其他材料配合使用。

对于近年退役的军人,国家已铺设补救通道。2020年起,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系统专门设立“立功受奖补录”模块。即使证书丢失,只需携带档案中的《立功受奖登记表》复印件至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即可完成信息补登。

若需书面证明,可向原部队或现属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开具《立功受奖情况说明》。尽管证书本身无法补发(因编号唯一性),但证明文件加盖公章后,效力与原件等同。


一枚证书的丢失,或许会带来短暂困扰,但军人的功绩早已被国家刻入档案、烙进历史。从边疆哨所到数字云端,从泛黄纸页到钢铁奖章,每一份荣誉都在多重保险中得以永续。正如一位老兵所言:“证书会丢,但血性和忠诚永远丢不了。”

如今,老张已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拿到加盖红章的立功证明。他说,这张纸比证书更重——因为它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祖国从未忘记那些以命相搏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